文/陈玉琪
迪士尼最近有点儿忙。
两个月内,天津、青岛、成都、武汉4个城市都传出迪士尼将要落地的消息,又无一例外被一一辟谣。
除了迪士尼,此前,3座乐高主题乐园落户上海、深圳、四川天府新区的消息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国际主题乐园为什么备受各大城市青睐?建一座主题乐园,能缓解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焦虑吗?
上海乐高乐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洁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已是全球主题乐园第二大市场,并且增长速度还将继续。
全球排名前25位的娱乐/主题公园,中国有6座上榜(图源:《2021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
开业7年来,上海迪士尼乐园累计接待游客超1.13亿人次,收入超过615亿元,平均每年营收近90亿元,是全球最赚钱的迪士尼乐园,还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5万个。
自开业以来就处于疫情影响之下的北京环球影城,2021年开园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6.45亿元,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0万人次,在2022年第三季度实现了首次季度盈利。不仅提供了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甚至足疗等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贡献的税收,还是庞大游客群体对区域经济带来的周边效应,主题乐园确实是一大富矿。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快乐旅游趋势报告》,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13%。乐园消费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21%,乐园游客在沪消费对全市旅游产业收入年均贡献4.09%。
麦肯锡的分析显示,只有27%的中国人去过主题公园,不到发达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68%),预计到2025年,中国主题乐园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各大城市纷纷开启“乐园竞赛”也就不足为奇。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11个国际主题品牌旗下的24座主题公园相继进入国内。除了迪士尼、环球影城,乐高在中国已经有3家在建主题乐园,法国主题乐园品牌普德赋在上海、大理都有投资项目。
国内品牌也开始试水。今年泡泡玛特与北京朝阳公园达成合作,想要打造集潮玩IP、文化传播、沉浸式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潮流文化乐园。
除了强大的吸金力,各大城市“乐园竞赛”愈演愈烈的深层原因,或许还在于城市旅游地标的匮乏。随着伴随“90后”“95后”成为消费主力,而城市旅游产品供给越来越同质化,如何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成为各大城市绕不开的问题。
以素有“旅游荒漠”之称的深圳为例,东部华侨城、莲花山公园、欢乐谷、锦绣中华这些深圳比较出名的旅游景点“年纪”都不小了,旅游体验相对单一,无法与拥有迪士尼的上海、拥有各大名胜古迹与环球影城的北京相提并论,难以匹配深圳作为超一线城市的旅游需求。
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接待国内旅游2.5亿人次、上海接待国内游客2.9亿人次,深圳接待国内游客共6232.84万人次。尽管存在统计口径差异,但仍能看出深圳游客总量与京沪差距不小。
因此,当乐高乐园宣布落户深圳时,这一超级文旅IP被寄予了打造新的城市形象符号的厚望。国际主题乐园的引进,具有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客源号召力。
但是,即使有顶级IP加持,也不乏经营失败的例子。
浙江安吉的Hello Kitty乐园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乐园于2014年建成开业,是获得日本三丽鸥授权的正版线下乐园,也是Hello Kitty主题乐园首次走出日本。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游乐设施低龄化明显、设施保养维护不到位,不少游客表示游玩体验不佳。
不少网友分享Hello Kitty主题乐园的“踩雷”经历(图源:小红书)
从动工开始,主题乐园就开始“烧钱”,需要强大的投资能力。香港迪士尼前期投资28亿美元,用了7年时间才实现首次盈利;环球影城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回本预计需要4年时间;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落成前后用了16年时间,经历1200余场谈判。
上述这些还是自带顶级IP光环的乐园,还有更多未打响IP知名度的乐园甚至还处于生死线上。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曾给出一组数据:2018年,全国403家主题公园里,仅有53%实现经营性盈利,25%亏损,23%持平。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业后,近百家本土主题乐园先后倒闭。
作为重资产、回报周期长的文旅项目,主题乐园的成功与否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从选址、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程度,到政府的投融资能力、运营方对园区的设计和经营能力,都要承受考验。
除此之外,IP打造能力更为关键。不是每一个角色都能像玲娜贝儿一样成为顶流,颜值高但没有故事的IP热度也很难持续。
即使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上海迪士尼也即将在6月23日迎来开园后第四次涨价。而过去3年净亏损72亿港元的香港迪士尼还在苦苦挣扎。国际主题乐园并非城市文旅建设的“救命稻草”,与其新建主题乐园,不如进一步强化现有文旅产品的差异化经营。
(编辑:戚梦颖 校对: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