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1家信托公司合计增资超180亿元 地方国资成增资主力
2023-12-20 02:12      作者:樊红敏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又一家信托公司公布增资计划。

日前,西藏信托发布信息称,收到监管关于公司变更注册资本和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同意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52亿元,西藏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股投”)投资入股西藏信托。

天眼查显示,西藏信托目前注册资本31亿元,大股东西藏自治区财政厅(以下简称“西藏财政厅”)持股89.64%,二股东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36%,后者为西藏财政厅全资子公司。获批入股的西藏股投同样为西藏财政厅全资子公司。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与往年增资大户主要为央企背景信托公司不同,今年以来,包括西藏信托在内的绝大多数进行增资的信托公司为地方国资背景。并且,其中多数信托公司增资资金也主要来现自有或新引入的地方国资股东,而非现有股东进行同比例增资。

增资规模已达183.28亿元

具体来看,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获批增资的信托公司有云南信托(增资10亿元)、建元信托(600816.SH,增资43.75亿元)、陕国投信托(000563.SZ,增资11.5亿元)、粤财信托(增资24亿元)、吉林信托(增资15.53亿元)、华宸信托(增资7421万元)、西部信托(增资20亿元)、长安信托(增资19.94亿元)、中原信托(增资6.81亿元)、北方信托(增资10.01亿元)、西藏信托(增资21亿元)共计11家,合计增资规模达183.28亿元。

据统计,2022年,信托业共有10家信托公司宣布增资,合计增资金额为121.93亿元。今年信托公司增资总规模已远超去年。

关于信托公司增资背后的压力,百瑞信托研究发展中心在相关研报中曾指出,主要来源于“监管压力、防控风险压力、业务转型压力”三个方面。信托公司的净资产及净资本将直接影响其可以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和固有业务规模,进而影响信托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而信托公司增资有利于夯实资本实力,有助于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缓解流动性风险,对信托公司远期业绩增长有利。

从监管压力来看,今年11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进行规范。《办法》对信托公司监管评级模块权重设置为:评级满分为100分;各评级模块的分值权重为:公司治理(20%),资本要求(20%),风险管理(20%),行为管理(30%)和业务转型(10%)。

“今年主要是中小信托公司进行增资,多数也是考虑在行业转型背景下提升资本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加快创新业务发展,最新监管评级也鼓励信托公司增资,会给予一定加分。”资深资管研究员袁吉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地方国资是增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记者注意到,从上述增资信托公司的股东背景来看,绝大多数为地方国资背景信托公司,包括地方国资实际控股的信托公司及由地方国资担任第一大股东的信托公司。

对此,某资深信托行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从整个信托行业注册资本金情况来看,央企背景信托公司整体较高,排在行业前列,地方国资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则相对偏弱,又具备增资的实力,所以成为今年增加注册资本的主力。

“股东背景在当前行业形势下,对信托公司相对更为重要,近年来民营背景的信托公司频频出现问题,国资背景的信托公司往往具有更高的信誉度,且和政府机构的关系更为紧密,拓展业务也更加容易一些。”上述资深信托行业研究人士表示。

此外,从上述信托公司增资资金的来源看,主要也是来自现有地方国资大股东或新引入的地方国资股东,部分中小股东并未参与进行同比例增资。

比如,中原信托增资资金均来自现有地方国资大股东,长安信托、吉林信托、西藏信托的增资资金来自新引入的地方国资股东,就连建元信托、陕国投信托的主要定增对象也是地方国资。

上述资深信托行业研究人士表示,近两年,一方面,信托行业同时面临业务转型及传统业务风险持续暴露两重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国企股东也被监管要求回归主业、清理非主业资产,中小信托公司退出信托公司股权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小股东参与信托公司增资的热情自然也就有所下降。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中诚信托、西部信托、中铁信托、五矿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部分股权被中小股东挂牌转让。

比如,今年10月,中原高速(600020.SH)作为中原信托的第二大股东就曾发布公告称,拟放弃参与中原信托本轮增资扩股。“放弃参与本次增资扩股,符合公司发展战略,有助于缓释融资压力,全力助推郑州至洛阳高速公路建设。”中原高速称。

“持续增资的话,很多小股东不愿意继续跟随,那么就只能由大股东单独增资或者引入新的地方国资股东。”袁吉伟表示,新引入国资股东本身也是同一地方政府管理的地方国企,有利于优化信托公司股东结构。

(编辑:夏欣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