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数据产业蓝图出炉 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2025-01-10 07:01      作者:谭伦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各方关注下,一份规划未来五年我国数据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式出炉。

1月6日,国家数据局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文件,《指引》明确提出,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同时,《指引》提出,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建立覆盖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及国家、省、市、县等层级的全国一体化分布式数据目录,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有序流通和共享应用,支持农业、工业、交通、金融、自然资源、卫生健康、教育、科技、民航、气象等行业领域打造高质量数据集。

在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指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

据研究机构测算,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但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

对此,杜巍强调,我国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

据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介绍,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集成包括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根据这一定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统筹下,由区域、行业、企业等各类数据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网络设施、算力设施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紧密相关,并通过迭代升级,不断支撑数据的流通和利用。

在此次《指引》中,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的目标,也让数据要素共享流通的需求更加明确。以交通数据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日前便指出,目前的交通出行数据多由各自的独立系统管理,如公交、出租、地铁等,形成了信息孤岛。为了实现这些数据的整合,必须打破机构间的壁垒,构建一套中心化的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在互联网中的互联互通。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阳认为,从目前的实践和探索看,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多元互通、广泛流通等需求。前者需要能够支持多类数据主体、多元市场参与,推动不同数据平台间的互操作性,后者需要保障数据即时高效流通利用,才能充分激发数据要素创新应用活力。

因此,此次《指引》明确了建立覆盖全国一体化分布式数据目录的目标。同时,将支持农业、工业、交通和金融等多个行业建立高质量的数据集,并鼓励各地提升数据加工和测试等社会化服务能力。其中,“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各地需要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工作圈,力求在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一公里”的高效链接。

对于数据要素的公共化与市场化趋势,中国电子云副总裁、数据产品线总经理冯进此前曾向记者表示,在数据要素加速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进程中,数据从传统方式逐步走向运营,将成为最主要的方向。其中,包括政府侧的公共数据资源的授权运营,以及数据交易环节的增值服务运营,将是此过程中涌现的两大市场机会。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质效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算网建设同步推进

加速数据市场流通的同时,网络与算力的角色也同样变得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强调,网络和算力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算网协同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其介绍,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4年11月底,5G基站总数达419.1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2792万个,实现从“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的跨越。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表示,近年来,我国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推进算网继续发展,此次《指引》也提出了明确目标。在算力底座方面,构建多元异构、高效调度、智能随需、绿色安全的高质量算力供给体系。在网络支撑方面,构建泛在灵活接入、高速可靠传输、动态弹性调度的数据高速传输网络。

为了完成《指引》的目标,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协作,按照“点、链、网、面”的工作思路体系化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提升算网综合供给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则将重点从三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

受此推动,我国算网市场无疑也将呈现积极态势。IDC中国研究经理索引告诉记者,我国通用算力经历了2022—2023年的市场低迷,在2024年已经呈现复苏的态势,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25年,其中,以加速计算和液冷服务器为代表,前者预计在2025年整体市场占比将超过40%,后者增长保持在50%以上。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未来5年将是国内算力网络高速发展期。与北美不同的是,我国算力建设或与下游大数据采集处理、行业AI落地形成底层设计的联动效应。

一方面,我国的算力体系将更加异构多元,通过超以太网、超节点的国产标准统一来形成异构融合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运营商主导的算力网络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平台和网络角色,400G/800G OTN、DCI建设将给长距离光网络带来资本开支和技术迭代的双重利好,同时算力网络新商业模式为运营商带来政企业务新引擎。


三阶段推进指引落地

随着《指引》的出炉,我国数据产业的下一步部署路径也浮出水面。“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表示,根据《指引》,未来我国将分三大阶段来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为2024—2026年。《指引》指出,利用2—3年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目标是到2026年,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实践路径。

“截至目前,我国数据流通利用领域已初步形成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等应用实践,也出现了包括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路线。”沈竹林表示,这些应用实践和技术路线各有特点,不断发展,推动技术收敛和融合,既可以协同解决实际复杂的问题,也有利于实现规模化部署和系统化应用。

沈竹林强调,一般来说,新技术、新产业往往会经历前期快速发展、中期有序收敛、后期稳定发展三个阶段。例如我国移动通信从3G到4G,再到5G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多种技术路线的不断整合,最终形成了5G兼容并蓄的标准体系。

在第二阶段是到2028年,我国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这些平台的搭建也已经开始。以国家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例,李建国表示,我国已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领域提供12 PB数据量的数据产品。同时,农业农村部利用隐私保护计算设施实现了卫星遥感、农作物图斑等大体量、高敏感时空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利用,覆盖全国超过2000个县级行政区、600万个农户,完成农作物收成的预测,也为广大普通农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还有的地方建设园区工业数据平台,融合多元能源数据,智能预测调控光伏与柔性负荷,助力园区年均减少碳排放量13000多吨。”李建国指出。

第三阶段则瞄准2029年。《指引》提出,届时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对此,沈竹林补充强调,在迈向三阶段过程中,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数据全域可见是源头,便捷高效是动能,安全可信是保障。国家数据局将把握三个关键:一是遵循“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培育产业生态;三是遵循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