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曹鹏:建议成立“产销一体化”平台 推动跨行业金融创新试点
2025-03-05 01:03      作者:李晖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以强化实体经济支撑。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科技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针对2025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之一即围绕“加强供应链金融一体化建设,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曹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针对传统的生产模式中,B端制造企业对C端消费需求的把握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旨在实现企业端(B端)和用户端(C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无缝对接。

打通B端C端数据壁垒

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减少对中小企业资金挤占和账款拖欠,促进降低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实现上下游企业互利共赢发展。

曹鹏在日常业务和调研中发现,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诸多卡点。“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B端制造企业对C端消费需求的把握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获得最新的消费趋势洞察,也无法以消费数据快速改造生产。B端与C端的割裂阻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流动与配置;科技与金融一定程度的脱节限制了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深度融合;此外,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之间往往缺乏紧密合作。”他表示。

在曹鹏看来,通过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能够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高效协同,有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基于此,他建议推动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旨在实现企业端(B端)和用户端(C端)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无缝对接。此外,支持建设“产销一体化”数据平台,打通生产端(B端)与消费端(C端)的数据壁垒,实现需求的精准匹配与资金的闭环流转。

记者注意到,在上述《通知》中,即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更多采取直接服务方式触达供应链企业,提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质效,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利用供应链“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开展多类融资。

曹鹏向记者表示,“产销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议由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主导建设,由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广泛参与,以实现平台的开放普惠。

此外,曹鹏也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企业信用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这将有助于实现对中小企业的精准画像和风险评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

他同时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科技研发项目,并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产业数字风控联盟”,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建行业化模型,建立跨行业风险数据共享机制。

探索跨行业金融创新试点

记者注意到,随着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目前包括银行、核心企业和第三方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都在牵头建设相关信息平台,这是否引发新的数据孤岛也是业界长期以来的关切。

针对此,曹鹏建议业界可以建立起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他向记者表示,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是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搭建起的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协同效率。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打破产业链各环节的壁垒,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产业协同和降本提效,同时惠及上下游的更多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举例来说,某集团的电视、空调等原材料上游供应商,就使用我们供应链金融科技的‘供货贷’服务;此外,空调近百家下游经销商,也使用了我们的采购融资方案,围绕该集团,就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他表示。

在曹鹏看来,这样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应收账款的自动结算和资金流的快速流转,可以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挑战。

此外,曹鹏在提案中也建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将供应链金融服务从“内场”拓展到“外场”——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具体来看,他建议通过设立“跨行业金融创新试点”,构建开放协同的金融生态,推动内场和外场的联动发展。并明确合作框架与风险分担机制。通过金融机构和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