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自底部反弹、不断走高的港股市场吸睛无数。香港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市场经济的引擎、贸易自由化的桥梁、经济全球化的支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于中国经济良性双循环、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交银国际董事和香港立法会议员谭岳衡,再度对香港的发展予以关注。围绕此前香港资本市场一度面临的发展症结,他建议大力提振香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其中具体提到,进一步推动香港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吸引深度求索、大疆、字节跳动、宁德时代等具国际竞争力的内地科创企业赴港上市;提振香港资本市场活力,推动改革强化香港和内地互联互通机制,便利内地投资者和资金进入香港资本市场,支持内地居民配置跨境资产;鼓励头部金融机构赴港设立全球或海外总部等。
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提振
在当前这一轮港股反弹开启以前,受多重因素影响,港股自2021年以来,遭遇深度调整,其间一度面临成交萎缩、市场流动性不足等压力。
谭岳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同时担任了交银国际多年的“掌舵人”(于今年1月卸任,如今亦承担董事一职),他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予以了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两国,他再度聚焦香港资本市场建言献策,提出六项具体举措,以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领域的改革开放,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重塑香港资本市场形象,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具体来看,资本市场供给侧方面,进一步推动改革,支持深度求索、大疆、字节跳动、宁德时代、长江存储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内地企业到港上市融资,为全球资本提供美国市场之外另一配置选择。
需求侧方面,推动改革强化香港和内地互联互通机制,便利内地投资者和资金进入香港资本市场,支持内地居民配置跨境资产,为香港资本市场注入活力。
其中,建议将QDII和QFII扩大至个人客户。开放RQDII投资港股人民币柜台交易并扩大RQDII至居民个人。落实社保基金、中投、国新、华安等具有主权基金色彩和市场稳定功能的长线投资机构,以及国有保险公司资管子公司,提升港股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同时,适时适度开放跨境证券融资、提供税收减免鼓励跨境证券投资,以及将跨境理财通2.0试点范围从大湾区延伸至长三角和京津冀,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大流动性,活跃港股市场,有效提振港股估值。
此外,在港设立全球总部,是头部金融证券机构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目前,多数在港金融证券机构的管理层级相当于总部部门或一级子公司。建议鼓励头部金融证券机构在港设立全球总部,提升管理层级,扩大香港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全球参与者基础。”谭岳衡提到。
打造内地养老资金境外配置中心
更进一步来看,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资金来说,该市场有着“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功能。面对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全球经济政治局势动荡加剧的双重挑战,养老金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跨地区、跨资产布局的需求提升。“将香港打造成为内地养老资金境外配置中心,既可为内地养老基金开辟全球化配置通道,又能为香港金融业注入亿万级新增量市场,更在国家层面构建起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实现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有效统一。”谭岳衡提到。
基于此,他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
其中,支持香港扩大包括人民币债券发行在内的长久期投资产品体系建设。香港是亚洲(除日本外)最大的国际债券发行地之一,港币和美元计价的债券市场非常发达,建议针对养老金的投资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计价债券产品的总量和占比,香港政府发行可跨境投资的长期限基建债券,金融机构创设发行更多一带一路债券,引进更多国际化的长久期投资产品。
同时,增加香港股票市场高息红利类股票标的数量规模,吸引内地高息红利股票标的在港持续上市的同时,增加对于东南亚和其他地区高息红利标的的引入。
其次,用好香港资产管理人资源。“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制度是香港养老金体系的基础,政府对强积金体系的管理较为严格,强积金管理人国际化投资经验丰富,在对养老需求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已经经历了多轮经济周期的考验,可为内地养老金提供便利的、风险可控的国际化投资选择。”谭岳衡提到,建议社保基金与深耕香港市场的强积金管理人、其他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深度对接,考虑扩大基金外部委托范围,提升委托比例。同时,允许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于香港强积金框架下的成份基金。
此外,允许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基金投资两地互认基金,以及允许内地养老资金可投资香港资本市场部分非标准化产品。例如可考虑设立跨境组合式养老基金(FOF),允许配置香港证监会认可的不动产信托产品(REITs)、基础设施基金、另类资产基金等产品。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