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化债力度创新高:年内拟安排4.4万亿专项债 实操性举措出台
2025-03-06 01:03      作者:石健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化解地方债务、推动平台转型迎来关键阶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与此同时,“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正在发力。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从力度看,2025年的赤字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4%左右,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另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达到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也达到4.4万亿元,都是创历史新高。

多位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专项债的扩容以及动态调整高风险名单等具有实操性的举措出台,将进一步减轻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债务负担,加快市场化“退平台”的转型目标。

首提“高风险名单动态调整”

记者注意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化解债务和平台转型的提法是“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对比2024年和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2025年的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如明确提出对于一揽子化债方案要“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自近年来地方债务实行“颜色分级”管控机制以来,地方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遏制,多地政府及平台公司积极出台化债举措实现“脱红”“脱橙”“脱黄”,向“绿色”区域转变。

广西一位城投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已经表明,未来将有一批处于“红色”区域的政府走出高风险管控名单。

不过,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降低债务风险并非一蹴而就。记者注意到,至少从2023年开始,就有不少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化债举措。如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提出“2023年债务化解顺利‘守橙’,用好用活置换债券资金,牢牢守住债务风险防范的底线”;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区提到“金融风险有效防范,2023年政府性债务等级由‘红色’降为‘橙色’”。

进入2025年,截至1月,已经有171个地区公布“化债成绩”,多地实现债务等级颜色降档,有的地区完成“退红”任务。

在东北地区,吉林省松原市方面表示,提前完成债务化解年度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隐性债务清零,融资平台全部退出,债务风险等级实现降色、退出红色;本溪市平山区方面表示,债务率由历史最高737%降至244%,退出红色高风险预警地区,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同时,部分地区实现由“橙”转“黄”或降至“绿色”。如南通市通州区方面表示,积极争取置换债券额度60.5亿元,政府债务风险等级由“橙”转“黄”;赣州市寻乌县2024年争取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总量全市第一,债务风险降级转色、由橙变黄。

此外,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而2025年则表述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除了业内普遍关注的“动态调整高风险名单”外,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按照2024年11月出台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方案,2025年4.4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中,将有8000亿元专门用于置换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与去年相同。同时,还将另外发行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置换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意味着2025年地方债务风险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还将有效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将更多资金用于稳增长、保民生。

王青说:“总体上看,2025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一方面是当前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有充分的政府举债空间;另一方面是今年逆周期调节需求上升,政府举债规模扩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大是推动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的有力抓手。”

明晰重点省份退出名单路径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无论是努力实现区域债务颜色转变,还是推动隐性债务清零,最终目的还是要《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到的“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也就是行业所说的“退平台”。

记者注意到,2025年年初,曾有一份文件在市场流出,主要内容为“如何退出重点化债省份的名单”。

“其实这份文件已经指明了退出重点省份的路径,这个路径对于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来说太关键了。”一家在重点省份的城投公司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该负责人进一步透露了“退出标准”:“首先要求隐性债务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应不高于除北京、上海外16个非重点省份中隐性债务率较高的8个省份的平均值。评估具备化债能力,不再适用重点省份相关化债政策支持后,确保有能力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再如退出进度,2025年一季度申请退出时,最近一个月底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40%。2025年年底、2026年年底融资平台数量分别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75%、90%。2027年6月底前实现融资平台全部退出。”

在该负责人看来,之所以眼下不少地区及平台加快隐性债务“清零”速度,就是在为后续的压降平台数量、“退平台”在做准备。“因为退出平台后,不仅业务是市场化的,债务作为市场化经营主体债务,也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不纳入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统计。”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预计,当前我国地方化债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化债思路转向“在发展中化债”,根据相关文件部署,2025年3月底地方政府退出重点省份名单序幕即将拉开。“据我们估算,退出名单顺序或将分为4档,宁夏、内蒙古或首批退出,重点省份退出名单后投融资行政性限制解除,基建投资与经济修复有望加速,新的投资空间或将打开,从而更好地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平衡。但需注意的是,退出名单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弱省份可能陷入盲目退出后化债支持退坡但融资难以改善的困局,加速信用风险暴露,因此需加强考核与管控力度,谨慎、稳妥、有序退出。”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