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全国人大代表柳江:建议加速可信数据空间应用落地
2025-03-07 01:03      作者:陈雪波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陈雪波 成都报道

两会.png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利用备受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柳江针对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加快其应用落地的具体建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要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要求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数字经济新蓝海待深挖

在国家数据局的积极推动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作为规模化数据流通利用的中国方案,可信数据空间不仅促进了安全与发展的平衡,更对AI技术的应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柳江指出,加快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与应用落地,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已达到40.2亿元,同比增长24.4%。这一数据彰显了数据空间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广阔市场前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海南、济南、佛山等领先省市均已开展数据空间建设,行业整体呈现出集中化及规模化趋势。其中,政务、金融、工业三大领域成为数据空间建设的重点,占比超过52.5%。

然而,柳江也注意到,尽管多方数据跨界融合的需求日益明确,但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的场景仍在探索之中。目前,数据流通利用主要以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开发利用为主,而依赖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规模化利用尚未形成,对AI技术应用的支撑效果尚不明显。实体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正逐步进入数据流通赋能的新阶段,但如何有效挖掘数据价值、促进数据流通,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全国范围内已批准建设智算中心超过250个,结合网络基础设施,为数据流通利用网络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条件。借鉴欧盟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的发展经验,柳江强调,规模化的数据流通利用需要建立商业化的数据要素生态,围绕行业和领域的独特需求,构建不同主体基于市场化逻辑的数据连接。国内正在通过标准化方式推动数据“多级互联、多域互通”,并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区块链公共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数据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

标准、监管与人才并重

在肯定可信数据空间发展成绩的同时,柳江也直指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路线和标准不统一。由于可信数据空间相关技术标准缺乏共识,导致数据流通技术路线不一致,应用推广壁垒高,平台间难以互联互通互认。同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我国的话语权仍有待提高。

其次,数据要素市场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滞后也是制约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数据流通利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滞后,数据流通信任体系未有效建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检测认证不足,各环节监管不力,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数据空间的信任。

此外,跨领域协同难度大、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动力欠缺。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柳江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首先要加快技术标准化,加强互联互通。他建议引导权威机构牵头,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制定可信数据空间相关技术标准,凝聚行业共识,有效降低数据流通利用技术壁垒,促进可信数据空间平台间互联互通互认。同时,鼓励相关机构、组织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另外,规范数据流通利用,强化监管合规尤为重要。柳江强调,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数据流通利用和数据价值挖掘等活动。同时,建立健全面向数据流通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适应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面向可信数据空间基础设施,建立数据流通利用信任体系,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技术检测与认证。建立数据流通的合规审查机制,加强对数据流通各环节的监管,确保数据流通合法合规。

加快数据产业发展,着力人才培养也必不可少。柳江建议加大对数据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数据采集、汇聚、加工、流通、应用和安全保障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建立数据专业职称体系,明确数据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建立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工程化数据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