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建言|代表委员为“双碳”建言献策: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化、新能源发展规模化
2025-03-11 09:03      作者:李哲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石油方面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在当前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他建议,应着力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化,着力推动新能源发展规模化,推动炼油化工产业高端化,推动环保产业优质化。

针对绿氢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庆生强调,我国绿氢产业虽处于导入期,但产业潜力巨大。不过,受到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其大规模商业化进程遇到瓶颈,亟待全产业链协力推动产业发展。他呼吁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绿氢产业链协调发展。

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2024年,全球人为活动(包括化石燃料、土地利用等)二氧化碳排放创历史新高,达416亿吨。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达到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目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减排量需要达到8%,而目前仅为0.13%。这表明实现“双碳”目标仍任重道远。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韩峰表示,二氧化碳化工利用制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他建议加快推动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与化工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我国能源与化工行业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戴厚良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着力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化。统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加大对页岩气、煤岩气等非常规资源规模有效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发挥对化石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二是着力推动新能源发展规模化。加快推进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力度,支持“绿电直供”,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加强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气电调峰作用,补强调节能力短板,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

三是着力推动炼油化工产业高端化。按照“绿色低碳、先进高端、市场导向、总量控制”原则,加强对炼油化工产业的引导和监管;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化学品等生物产业,扩大高端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国产化规模,提高低碳和零碳高端石化产品比率。

四是着力推动环保产业优质化。以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目标,引导环保企业由单一环境要素末端治理转向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调的综合治理,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

推进氢能协调发展

在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绿氢产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然而,现阶段我国绿氢产业仍处于导入期,尽管产业潜力巨大,但受到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大规模商业化进程遇到瓶颈,亟待全产业链协力推动产业发展。为此,张庆生建议,应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绿氢产业链协调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2024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我国首部《能源法》,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张庆生表示,氢能产业虽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自我成长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氢能产业的政策引导不够协调、制氢产业的资源支持不足、氢气应用竞争力不足、生产区域和需求区域存在空间错位等问题。

对此,张庆生提出一系列建议。他强调,加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低碳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定价机制、减排机制、资源配置、电网政策等方面支持绿氢全产业链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国家规划指导,采取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平台,聚焦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共性技术开发和中试。

在推广应用方面,张庆生建议鼓励“风光氢储电”“油气氢一张网”“油氢气电综合能源站”等创新发展模式。对承担示范应用与推广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氢能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氢能供需链建设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政策支持方面,张庆生提出增加绿氢供给端的补贴支持,参考光伏、风电行业补贴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低能耗绿氢项目,按实际绿氢销售量对绿氢价格给予补贴。针对绿电绿氢一体化项目出台电力优惠政策,为产业自主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环境。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张庆生强调应积极培育并扩展氢能的应用场景。他提出,在新兴产业中发展新的应用场景,将绿氢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航空等高精产业成本容忍度高等优势,丰富解决成本制约问题的手段。在抓牢交通等大众化场景的同时,加快拓展冶金、石化等工业化使用场景,丰富氢能多元化消费途径,加快探索氢能商业化的实现路径。

在管道输氢技术攻关和建设部署方面,张庆生建议,加大绿氢管网的建设力度,在电力外送通道缺乏和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提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加速释放我国“三北地区”风光资源。同时,完善我国绿氢管网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发挥中国石化等大型央企的行业优势,推进长距离管道建设,打通大规模长距离输送障碍,实现低成本用氢规模化、产业化。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