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经历多年厉兵秣马,中国商业航天正在加速。
3月12日,长征八号火箭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起飞,成功将18颗“千帆星座”互联网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90颗,此次发射也是“千帆星座”的第五批次组网任务。
“低轨卫星的规模化部署,既是我国打造空天网络一体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商业航天产业进一步成熟的催化剂。”Omdia电信战略高级首席分析师杨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批量化生产并发射低轨卫星,有利于行业探索降低火箭发射和卫星研制成本,而这是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
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1万亿元增至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9%,预计2025年将达到2.8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入新兴产业,强调“安全健康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并计划开展新技术示范行动。业内广泛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产业整体将迎来转型升级期。
聚焦火箭可回收突破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而言,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大难点,无疑是火箭的可回收与重复利用技术。此前,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曾公开透露,目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约1万美元/公斤,而美国“星链”的发射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我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国泰君安研报测算,参照SpaceX经验,复用次数超10次后,单次火箭发射成本可降至原价的30%,因此,中国需加速复用技术应用与供应链整合。目前,中国头部企业已布局该赛道,未来需通过规模化进一步降本,其中可回收技术是降本关键。
在此方面,我国民营航天已率先开始探索进程。以蓝箭航天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于2023年成功入轨,成为全球首款液氧甲烷商用火箭发动机,其低结焦特性更适合重复使用。今年,蓝箭航天即将迎来朱雀三号可回收复用火箭首飞。据蓝箭航天方面介绍,朱雀三号是我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并在此前通过复检验证其重复使用性能,用以提升未来复飞效率。
记者了解到,2024年1月,蓝箭航天曾完成朱雀三号火箭350米级垂直起降试验,9月成功实现全球首次商业航天公司十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试验,验证了空中二次点火、跨音速制导控制等关键技术,为2025年首飞奠定基础。
同时,国家航天力量也在积极跟进研制可复用火箭。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成功完成YF-102V液氧煤油高空发动机的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据官方介绍,该发动机具备多次起动、双向摇摆功能,预计2025年内将首次执行商业飞行任务。
此外,深蓝航天、星际荣耀等多家国内企业也在2024年推进百米至公里级VTVL(垂直起降)试验,逐步积累经验。中科光启总工程师蒋鹏飞预测,2025年将成为可回收火箭商业化的关键节点。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国产液体火箭首飞后,如果能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复用,其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有望下降30%—50%。
除了火箭可回收技术外,我国航天产业也在探索卫星批量化生产。据《海南日报》近日报道,海南卫星超级工厂项目目前正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总装发射区施工中,今年就会投产,设计年产能达1000颗卫星,实现“出厂即发射”的一体化模式,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中国航天在陕西省宝鸡市打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装生产线有望于3月底具备生产条件,以支撑商业火箭高频次发射需求。
产业政策持续推动
产业链企业创新探索的另一面,则是来自产业政策的大力推动。自2014年正式起步以来,我国通过多项顶层设计与专项政策持续推动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有序发展。
2014年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次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确立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框架,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开启。
到了2021年,“十四五规划”首度提出推动商业航天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技术及高端航天装备研发,并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细化市场规范。至此,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框架基本确定。
随后,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政策升级与战略定位提升阶段。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新增长引擎”,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心从“基础能力建设”转向“引导创新突破”。而到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兴产业首位,强调“规模化、规范化落地”,并推动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国家政策发力的同时,地方也在加速产业协同布局。如北京市将商业航天列为2025年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火箭首飞。广东省、重庆市则聚焦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设备制造,推出重点布局卫星制造与测控服务,并提供了专项补贴和人才引进计划。截至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已形成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多方推动下,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领域已形成由银河航天、蓝箭航天、长光卫星等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发展格局。以银河航天为例,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旗下供应链合作伙伴从100家增至1300余家,覆盖精密加工、电子集成等领域。
国家政策驱动、地方产业集群建设及企业创新突破下,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政策—技术—资本”三角驱动模式。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此前公开点评表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商业航天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多领域实现突破。随着2025年可回收火箭首飞密集启动,行业将加速从“跟跑”向“领跑”转型,迈向全球竞争的新阶段。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