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牧云 李晖上海、北京报道
中国平安(601318.SH)近期公布了2024年的全年业绩。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218.62亿元,同比增长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6.07亿元,同比大增47.8%;营业收入10289.25亿元,同比增长12.6%。对于2024年的经营业绩,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表示:“整体来看,是满意的,符合预期的,略超管理层预期。”
此外,作为耐心资本,险资的投资配置与关注方向也受到关注。在日前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拟任)付欣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公司已获批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和落地。未来除高股息的银行股,也会关注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的领域。”
资金投向受关注
今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保险资金入市和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议题受到行业持续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平安险资投资收益为836.13亿元,同比2023年的368.19亿元增长468亿元,增幅达到126.6%。
此前,由于受到资本市场波动、考核偏向短期等因素影响,我国保险资金入市受到约束,导致险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距监管规定上限有一定差距。随着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投资比例、全面实行长周期考核、推动第二批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陆续落地。
年报显示,在以投资品种会计项下计,中国平安配置债券比例为61.7%,资金总额超过3.53万亿元;股票配置为4373.79亿元,占比7.6%,与2023年股票配置金额2921.09亿元相比,增加了超过1400亿元;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025.19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为3.5%。
付欣披露:“不动产领域从2022年的4.5%到2023年的4.1%,2024年进一步收窄到3.5%,这部分稳定现金流为保险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压舱石,不动产目前在整个资产配置中的比例非常稳健。”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集团对权益的资产配置,主要有几大考虑因素。首先,险资的投资是长久且跨越周期的,集团更看重资产的配置比例和未来的长期发展方向。其次,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去配置股票、ETF、FOF、MOM,帮助集团从短、中、长期去抓住市场上的投资回报机会。
付欣向记者表示:“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入市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我们已经获批了参与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地推动和落地;第二,我们长期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论高股息的银行股,还是对新能源、新质生产力、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的领域都十分关注;第三,我们对资本市场持续看好,会坚持稳健的价值投资。”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初见成效
在核心业务层面,财报显示,在“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下,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2.42亿户,较年初增长4.7%;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占比为25.6%、留存率达98.0%,个人客户的客均合同数2.92个;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约70%。
具体数据方面,2024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达成285.34亿元,同比增长28.8%。2024年,平安寿险保单继续率显著改善,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谈及行业当前最关注的寿险利差损问题,付欣表示,无论是新单还是存量都没有利差损,资产端收益率一直高于负债成本。存量来看,长久期债券以及高股息高分红资产都是公司收益的“压舱石”;负债端方面,公司业务结构均衡,存量业务的打平收益率始终小于2.5%,且在持续优化。新增业务来看,去年资产端加大配置了高息股票以及交易债;负债端方面,监管持续推动行业优化成本,不仅为公司也为行业缓释了负债成本压力。
关于集团当前的科技定位,以及近期大热的AI具体如何布局,郭晓涛向记者表示,集团将科技定位于整体战略方向重要的支撑底座,核心定位于赋能。“AI发展中最受益的行业是金融、医疗、养老,主要的原因是规模大、流程长、人力成本高,也因此,我们相信科技将会给我们持续带来价值创造。”郭晓涛说道。
据了解,2024年,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8.4亿次,覆盖平安80%的客服总量;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续期,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寿险保单闪赔占比达56%,寿险保单复效提升27%;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19.4亿元,同比增长10.4%。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