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连续6年未现金分红 奋达科技再搭机器人概念
2025-03-29 11:03      作者:庄灵辉 卢志坤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去年年底连收涨停后,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681.SZ,以下简称“奋达科技”)再搭机器人概念。

日前,奋达科技方面宣布,与清华大学共同签署了《技术开发合同书(委托开发)》。根据相应合同,奋达科技将委托清华大学完成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应用项目的技术开发,合作内容涉及提升该公司产线智能化水平及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高端人才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23年年底,奋达科技就曾与机器人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也涉及产线构建及研发等。但奋达科技近2年研发投入持续下滑,2023年度研发支出较2021年高点几已“腰斩”。同时自2018年以来,该公司已连续6年未进行现金分红。

委托开发

奋达科技此次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以委托开发形式开展,主要为进一步抓住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提升研发实力及智能化水平。

根据协议,奋达科技委托清华大学完成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应用项目的技术开发。

从具体技术开发内容来看,此次委托开发主要涉及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机器人核心部件升级、AI算法优化研发及应用等。

其中,应用场景拓展主要是为奋达科技提升产线智能化水平。双方约定,将灵巧手等前沿具身智能产品应用在奋达科技产线,提升其产线智能化及效率。

核心部件升级方面,双方协同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等核心部件,提升柔性关节技术、电机电控技术,加强对控制器、伺服驱动等核心底层技术的研发。

此外,根据协议,清华大学还将协助奋达科技引入优秀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高端人才,建立工程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申请8项发明专利。同时,向奋达科技提供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前沿技术培训,对其拟投资项目提供技术鉴定、甄别等服务。

此次合作中,奋达科技主要提供用于实验的机器人相关零部件,用于测试部署机器人灵巧手的产线以及研发办公场地。根据协议约定,此次合作项目含税经费总额为798万元,由奋达科技一次性支付。

对于此次委托合同,奋达科技方面表示,相应合同的签署旨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与公司的产业优势,采用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结果向产业应用转化,共同探索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落地。

同时,奋达科技方面表示,借助清华大学的研发实力及平台优势,能够为公司人才储备及培养提供资源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技术水准及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水平,推动公司实现产业升级。

不过,奋达科技方面也提示称,本次技术开发合同的签署不会对公司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构成重大影响,对公司未来年度经营业绩的影响将视双方后续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确定。

“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应用项目依赖于双方的密切合作且需要一定时间周期。”奋达科技方面表示,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可能受宏观环境、行业政策、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键技术能否突破、项目任务能否实现、最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及预期经济效益均存在不确定性。

早有布局动作

实际上,此次与清华大学签署委托开发合同前,奋达科技早已与机器人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同内容同样涉及产线智能化升级等方面。

2023年12月底,奋达科技方面宣布,与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非夕机器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彼时,奋达科技方面表示,将借助非夕机器人产品及技术平台,全面提升自动化及智能化生产水平。

从合作内容来看,奋达科技主要协助非夕机器人完成产品的降本提质等目标,非夕机器人后续认定的相关成熟产品(如各类智能机器人手臂、周边、应用工作站等)或零部件的大规模工业制造,将优先由奋达科技承接。

同时,非夕机器人将协助奋达科技构建适配于非夕机器人产品的生产线,推动奋达科技智能化转型落地。双方还将共同进行自适应机器人相关产品的研发。

此后奋达科技并未进一步披露其与非夕机器人相应合作进展情况。近日有投资者向奋达科技方面提及相应问题,奋达科技方面回复内容也只是与非夕机器人签署了上述框架协议。

对于机器人布局情况,奋达科技方面近期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曾明确,公司没有在人形机器人整机方面投入,但在电机等核心部件方面有所研究,并向部分意向企业送样测试。

奋达科技方面还曾表示,未来公司将积极探索其他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线,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奋达科技与客户合作的桌面类机器人进度也引发投资者关注。2024年年底,奋达科技方面曾表示,公司桌面机器人目前处于出货初期,营收占比极低,但客户对产品的市场前景表示乐观,未来订单受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接受度等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奋达科技方面曾表示,子公司威尔新动力未来将致力于机器人关节等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未来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把握产业机遇。

连续6年未现金分红

但从研发投入情况来看,近年来奋达科技研发支出持续下滑,2023年度研发支出较2021年度高点时已接近“腰斩”。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度—2023年度,奋达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3.06亿元、2.20亿元、1.58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7.34%、7.66%、5.47%。

恰恰是对外转让富诚达100%股权的2021年度,奋达科技研发投入大幅上升44.07%,研发人员数量也同比上升25.28%。对于研发投入上升的原因,奋达科技方面解释称,是因公司加大了智能音箱、智能穿戴、智能门锁、健康电器等新项目、新产品的研发投入。

2022年度,奋达科技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8.01%。该公司将其归因于上年同期富诚达出表及本报告期降本增效。

2023年度,奋达科技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8.23%。该公司方面表示,主要系取消低效研发项目及公司推行降本增效。

“公司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路径和培训机会,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减少非核心和较低素质的技术人员。”在2023年年报中,奋达科技方面表示,通过组织、人员、职能等方面的调整,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和费用虽然减少了,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制造业中仍处于较高水平,且项目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得到了提升。

公开资料显示,奋达科技是智能硬件领域垂直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电声产品、智能可穿戴、智能门锁、健康电器四大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以来,奋达科技已连续6年未进行现金分红。

Wind数据显示,2011年度至2017年度,奋达科技累计现金分红7次,累计现金分红额约为3.62亿元。

上市以来,奋达科技累计亏损8.87亿元,其中亏损年度为2018年度及2019年度,其余年度均为盈利状态,但盈利额多在1亿元上下。有关数据显示,2018年度及2019年度,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7.80亿元、30.53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8.55亿元、30.85亿元。

对于分红情况,奋达科技方面此前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曾表示,因并购失败商誉减值的原因,目前公司未分配利润为负值,不符合分红条件。未来,公司将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快使用资本公积弥补公司亏损,使公司满足分红条件并实施分红。

就相应事项,记者致电致函奋达科技董秘办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对方回复。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