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贡献一半以上营收 恒瑞医药再引入国际化高端人才
2025-04-03 04:04      作者:晏国文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晏国文 曹学平 北京报道

image.png

(恒瑞医药公司。公司官网/图)

4月2日,国内创新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600276.SH)宣布,任命冯佶为公司总裁、首席运营官,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原总裁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长。

这是恒瑞医药在披露业绩表现亮眼的2024年年报后的首次重大人事调整。《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是恒瑞医药两大核心战略。截至2024年年底,恒瑞医药已获批创新药有17款,创新药收入为公司贡献一半以上的营业收入。同时,2024年以来,恒瑞医药产品出海和对外授权也取得一系列令行业瞩目的成绩。

创新药收入达138.92亿元

3月30日,恒瑞医药披露了2024年年报,营收净利均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为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母净利润为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

尤其令行业关注的是,2024年,恒瑞医药的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占公司总销售收入(不含对外许可收入)一半以上。

虽然面临竞争加剧、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恒瑞医药的创新药销售收入仍然实现了同比30.6%的增长。

2024年,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为82.28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为65.83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9.4%,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的项目研发和创新发展。

恒瑞医药在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瑞士拥有14个功能互补的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500余人。

截至报告期末,恒瑞医药已在中国获批上市17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创新药(2类新药)。

恒瑞医药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2024年以来,恒瑞医药产品对外授权动作频频。

2024年,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Kailera Therapeutics公司。另外,还将自主研发的DLL3 ADC创新药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IDEAYA Biosciences公司。

今年3月25日,恒瑞医药方面还披露,与跨国药企默沙东达成协议,将一款口服小分子项目有偿许可给默沙东。恒瑞医药授予默沙东在全球范围内(大中华地区除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该产品的独家权利。

恒瑞医药获得默沙东支付的2亿美元首付款,还有资格获得与开发、监管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7.7亿美元,另外还有可能获得相应比例的销售提成。

在2024年年报中,恒瑞医药还披露了未来3年(2025—2027年)预计获批上市创新产品及适应症约47项,覆盖肿瘤、代谢及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

目前,恒瑞医药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其管线规模已经比肩跨国大药企,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全球TOP25管线规模制药公司榜单中,恒瑞医药连续3年上榜,2024年排名跃升至第8位。

坚持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

据介绍,冯佶拥有30多年的医药行业从业经验。在加盟恒瑞医药前,冯佶曾就职于上海仁济医院、诺华、安万特和阿斯利康。她历经不同的重要业务管理岗位,包括销售和营销管理、事业部业务管理、全球产品组合战略及国际业务运营和拓展等重要业务管理工作,在中国、亚洲及全球市场均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冯佶曾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后转型进入药企。加入阿斯利康后,先后担任阿斯利康中国区心血管药物业务单元副总裁,全球感染、中枢神经和自身免疫治疗领域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亚洲区区域副总裁,全球商业洞察与卓越业务高级副总裁等职务。

此次冯佶加盟后,在公司服务20余年、于公司运营改革关键期授命为总裁3年的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长。

今年1月6日,恒瑞医药正式递表港交所。在这一战略升级的关键时期,冯佶的加盟将有助于恒瑞医药的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落地,推动创新药全球市场开发。

年报披露,恒瑞医药持续加大引才力度和加快内部人才培养。其中,在外部引才方面,2024年共引进700多名核心人才,其中200多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在内部人才培养方面,恒瑞医药积极推进各项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如瑞鹰计划、星青年、恒星计划等,通过干部轮岗、干部见习制等机制,系统推进高潜人才的快速培养;同时打造新晋总监训练营、新晋经理训练营等人才项目,助力管理者角色转变,有效提升管理能力。

恒瑞医药深耕肿瘤领域,但近年来开始在代谢、自免等慢病领域发力。2024年年报披露,恒瑞医药共有47款非肿瘤领域的在研创新管线,涵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自免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科学等几大领域,已经从数量上超越了肿瘤产品的在研管线。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