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天瞳威视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的展台。受访者/图)
“智驾也有原则和基础,需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规范。”天瞳威视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若瑜日前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对于主机厂而言,希望卖出更多的产品,这需要进行个性化定位,同时也意味着上游的供应链企业要考虑主机厂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合作推进需求落地。
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天瞳威视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两家“独角兽”企业(Unicorn company)之一。所谓“独角兽”企业,是投资行业尤其是风险投资业的术语,通常指那些创办时间相对较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创业公司,广泛分布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消费、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
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曾有汽车供应链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车企无法做到智驾自研在行业内领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拥抱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们也倍感压力。此前曾有供应商企业对记者表示,目前项目的研发周期已经开始缩短。
对此,王若瑜告诉记者,这是目前行业内的现状之一,但天瞳威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安全可靠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人员的经验积累来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上市时间。
前瞻性洞察市场需求
作为中国领先以软件为核心的独立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天瞳威视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中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及L4等级自动驾驶系统与服务,凭借其创新的感知系统和工程化技术能力,提供安全、可靠、高度灵活和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持续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全球商业化进程,拓宽AI技术在出行领域的应用边际。
汽车是现代工业协同合作的产物,一台车拥有数万零部件,需要全球多个工业国家的协同合作,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具体来看,在传统汽车供应链中,有着严格的垂直层级体系,包括主机厂(OEM)、一级集成供应商Tier1、二级部件、子系统供应商Tier2、三级材料、元器件、工艺供应商Tier3等。
但由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的SKU繁杂性强、头部集中性、封闭性高等情况,汽车行业新供应商难以与原来体系中的主要供应商竞争,想要进入供应链并占有一席之地较为困难。
不过,随着近年来汽车动力体系的变更和智能辅助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格局正在改变,而下游需求的变革给予了新型供应商在新的技术领域发挥自身领先优势的机会。
据了解,当前天瞳威视凭借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洞察,以及更具针对性的技术投入和早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在软件及硬件层面均开发了多种产品,并均获得海内外用户的采用,成功地在汽车供应链这个高壁垒且封闭性强的领域中脱颖而出。目前,天瞳威视的产品已经囊括了包括L2—L3级别辅助驾驶、L4级别自动驾驶等的软件解决方案和包括人脸识别,姿态及行为动作识别,物件识别等个性化和高度互动性的座舱内用户体验及安全保障等在内的智能座舱系统。
以软件解决方案为例,天瞳威视的CCpilot高速巡航辅助(L2—L3级别)能够基于天瞳威视的前视感知系统、周视感知系统和融合感知系统实现的高速场景解决方案,并且可以提供包含交通拥堵辅助、变道辅助、车道线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刹车等一系列高速驾驶及安全相关智驾功能。
而在L4级别自动驾驶方面,天瞳威视基于各项视觉感知系统,激光雷达感知系统及融合感知系统实现可应对如开放道路固定物流、客运路线、封闭园区、机场、港区固定及非固定道路等多种不同限定运行场景的L4级别纯无人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拓宽AI技术在出行领域的应用边际
当前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企业竞争也很激烈,为此企业在产品、成本等领域都在降本增效。
据乘联会数据,今年 3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 51.1%,比去年同期增长 8.8 个百分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4 年中国 15 万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渗透率已经达 25%,并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40%。
浦银国际相关研报分析认为,与新能源车和智驾行业渗透率大幅提升基本匹配的是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同步大幅提升。在部分价格段或部分行业渗透率达到 50%以后,头部企业已经进入盈亏平衡乃至盈利状态。这对仍在追求盈亏平衡的企业造成更大的生存压力,这些企业既要追求量和份额的提升,也要改善盈利能力,“部分企业进入通过大幅削减费用来提升盈利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在逐步缩短。王若瑜告诉记者,目前根据公司的新产品研发周期在6个月到18个月之间,“这一方面是取决于产品是新产品还是相对成熟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复杂程度来决定”。
同时,天瞳威视将研发中心放在了天津。“一方面天津汽车基础好,并且靠近北京,京津两地高校众多,智驾人才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天津相较于北京、上海人工成本较低。”王若瑜表示。
在降本的同时,天瞳科技也在构建自身的技术护城河。记者注意到,天瞳威视借助自身在芯片适配性、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取得市场优势。
以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制器方面为例,由于每一款芯片背后的运作机制和开发工具都不尽相同,因此芯片的适配性问题对于各个厂商来说都是技术层面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天瞳威视方面表示,公司针对市场上各个主流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对应的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平台都进行了开发,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自身算法优化,“因此无论主机厂在车型中计划采用哪款芯片,公司都能够快速响应主机厂的需求,通过点亮相应的芯片平台来实现相关智能驾驶功能。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公司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得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不断满足主机厂的广泛需求,从而保持竞争中的优势”。
凭借其创新的感知系统和强大的工程技术能力,天瞳威视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度灵活且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以端到端架构的开发为例,天瞳威视在2024年年中成功将BEV+Transformer感知系统部署至仅8TOPs算力的德州仪器TI TDA4 VM芯片平台上,并已大规模应用于量产车型的泊车辅助系统中。通过这一部署,泊车系统的库位感知精度等性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提升,验证了其轻量化算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天瞳威视的端到端城市NOA系统也展示了其卓越的技术整合能力,公司通过开发多套不同体量的感知模型,将多个模块化解决方案整合在统一的系统平台上,实现了对现有模块的安全冗余兜底,同时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和对接能力。
“这些优势会成为OEM厂商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天瞳威视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已合作的OEM和Tier1厂商数量超过20家,合作量产车型已有20余款,部分车型已经投入量产。
“在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智驾领域核心技术,以安全为准则,用创新驱动发展。”天瞳威视方面进一步表示,将通过全面的产品能力和工程服务经验,助力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拓宽AI技术在出行领域的应用边际,展现中国科技影响力。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
-
-
2025-05-08 方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