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升温背后的住宿战事:酒店业的短峰高压与长期命题
2025-05-08 08:05      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2025年五一假期成为中国文旅市场和酒店行业的强劲风向标。相关数据显示,假期五天,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旅游总消费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达8%。在这场全民出游的热潮中,住宿行业作为文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不仅体现在接待人数、入住率的显著提升,也折射出旅游需求结构、住宿偏好乃至市场供需逻辑的变化趋势。

华住集团数据显示,其旗下酒店五天共计接待近63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三成,整体入住率超过84%,而5月1日至3日的高峰期平均入住率高达97%,在5月2日更达到103%,超9600家门店满房,出租率超九成的门店超1万家,显现出强劲的住宿需求。与此同时,凯悦酒店集团大中华区在假期期间RevPAR(每间客房收入)同比增长近一成,在三亚、厦门等地酒店入住率实现双位数增长,旗下阿丽拉珠海东澳岛的单体酒店表现更是遥遥领先,RevPAR达当地同类高端酒店的2.5倍。

民宿市场则另辟蹊径,进入爆发期。根据途家民宿数据,今年五一成为“近年最火”,九成以上目的地旅客数同比增长超三成,其中“轻旅居”“演唱会+民宿”等新玩法成为现象级趋势。大理、青岛、广州等城市的民宿预订周期显著拉长,入住时长5天以上订单同比增长超过40%,显示出深度游、慢节奏出游的新偏好。

与此同时,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高星级酒店预订热度远超低星级酒店,四星级和五星级增幅分别为54%和28%,反映出消费分级趋势的加剧。在“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并行的结构中,成都、重庆、三亚等城市继续领跑,而钦州、阳江等新晋小众目的地迅速上位,“奔县游”趋势仍在持续。

多组数据共同表明,五一假期已经不只是旅游业的旺季窗口,更是住宿行业洞察市场脉动、优化产品结构、评估长期战略的重要参照。火爆现象背后,是消费习惯转型、高端化与个性化趋势加速、民宿与高星酒店错位竞争格局逐渐明晰,以及行业亟须从“满房即好”向“质价协同”的理性发展转型。

“井喷式”火爆:热门与小众目的地齐飞

五一假期的住宿市场呈现出一场广谱爆发式增长,从核心一线城市到小众文旅县域,从连锁中端酒店到精品民宿,全面进入高负荷运转状态。华住集团数据显示,其旗下酒店在假期期间接待总人数高达630万人次,同比2024年增长三成以上。在5月2日达到入住峰值,整体入住率达103%,接近1万家门店出租率超过九成,展现出“满房潮”席卷全国。

从城市分布来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继续稳坐热门目的地宝座,入住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反映出其交通便利、商业集聚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吸引力。与此同时,徐州、长春、佛山、宁波等二线城市亦强势上榜,入住率普遍达到90%以上,凸显出“新一线”与“强二线”城市的旅游吸附能力在逐步增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四线城市的崛起。蚌埠、怀化、辽阳、阳江等中小城市整体入住率普遍突破90%,部分甚至超过100%,说明在消费下沉趋势下,小城“避峰”旅游已成为年轻人和家庭用户的偏好选择。华住方面分析:“今年有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大量游客主动选择三四线城市做目的地,主要是环境更轻松、价格更友好。”

入境游也首次在假期期间展现强劲恢复势头。本次是中国施行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后首个五一假期,华住旗下酒店接待外宾达4.3万人次,同比增长75%。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入境游或将成为推动高星酒店增收和品牌国际化的下一个突破口。

在高频、高峰的消费状态下,旅游服务能力经受住压力测试,酒店行业不仅完成了量的考验,也逐步展示出“质”的转向能力,为2025年全年市场趋势定下基调。

民宿轻旅居升温,高星酒店稳中求质:多元住宿需求全面开花

今年五一,住宿市场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分化趋势:一端是追求“疗愈”“慢节奏”“原生态”的轻旅居民宿热潮;另一端是高品质、会员体系成熟、服务体验优质的高星级酒店需求显著增长。

以途家平台数据为例,2025年五一假期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0%,创历史新高。与往年相比,今年没有“冷门城市”,超过90%的城市出现旅客同比增长。成都、重庆、广州、大理、青岛等目的地一骑绝尘。广东省首次成为全国民宿预订第一大省,小众目的地如阳江、清远、钦州、韶关等同比增长翻番。

“轻旅居”概念成为今年五一民宿消费最大亮点。据途家数据,5天以上的“轻旅居”民宿订单同比增长超40%,大理、昆明、贵阳、青岛等城市成为主阵地。在青岛看海,在广州住进岭南老宅喝早茶,在大理练瑜伽、做冥想,年轻人逐步从“打卡”转向“生活化深度体验”。

大理五柳归园民宿房东瓦瓦表示:“很多客人会选择住5天以上,完全进入‘疗愈模式’。”这种“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模式,也因拼假机制而进一步延展。

与之呼应的是高星酒店的消费强势复苏。根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四星级酒店预订同比增长54%,五星级增长28%,显著高于低星级酒店的24%。这不仅体现出消费升级趋势,也与酒店集团品牌、服务能力、会员运营能力息息相关。

凯悦酒店集团大中华区商务副总裁钟慧珊表示:“五一期间,凯悦大中华区整体业绩实现近一成增长,厦门、三亚、深圳等重点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多元品牌组合、精准会员运营是凯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其中,新开业的阿丽拉珠海东澳岛表现尤为出众。假期期间RevPAR达珠海当地高端酒店的2.5倍,成为高净值客群和家庭度假的新宠。作为精品奢华度假品牌的代表,阿丽拉借助私岛体验和目的地资源,实现差异化突围。

热潮背后的冷思考:分级趋势凸显,住宿行业迈入理性竞争新阶段

尽管2025年五一假期住宿市场亮眼,但在行业集体“满房”欢呼之余,也有必要对供需变化、营利模式以及长线增长潜力做出冷静反思。

北京市工商联兼职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对记者表示,首先,短期“满房”并不代表长期盈利。业内普遍反映,在人工、能耗、租金等成本普遍上涨的背景下,不少酒店在五一期间实际利润空间并未同比扩大,尤其是中低端酒店在价格竞争中愈加艰难。满房≠盈利,成为行业共识。其次,消费者需求正在加速分化。高星酒店依托服务和品牌打动中产家庭及高净值用户,而民宿则在个性化、文化体验方面打出差异化牌面。华住、凯悦、途家等平台通过品牌矩阵、会员体系、深度运营,在五一期间实现增长,但同时也面临如何在淡季维稳的挑战。

钟慧珊则表示:“五一这样的黄金周为酒店带来短期集中客流,但未来竞争将更多聚焦在产品创新、品牌定位和体验深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酒店行业转型有三个关键方向:一是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强化服务、文化与场景叠加效应;二是推进智能化运营与分销效率,利用数字化提升管理和收益能力;三是围绕“深度旅居”和“康养度假”延伸产品链,满足用户从“住”到“生活方式”的迁移。

如途家高级副总裁胡阳所言:“未来民宿将不仅仅是住宿空间,更是旅居生活的场景集合体,集餐饮、社交、养生、教育于一体。”这一观点在高星酒店也同样适用——只有跨越住宿本身,提供全场景、多元化体验,住宿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质变增长。火爆的五一是荣耀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新的战略起点。行业在迎接红利的同时,更需以冷静姿态思考长远逻辑,寻找下一个风口。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