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成都报道
“我们要构建做事业的生态,构建适合产业成长的完整产业生态。”5月14日,经济学家马光远参加成都市新津区2025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在引进产业的过程中,要引进核心企业,也要引进配套的企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到当地来。
马光远举例,成都市新津区有像新希望这样的标杆企业,它们早期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了众多农业、食品企业的聚集。这种产业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形成了高度完善的产业生态,很值得借鉴。
产业配套比简单的财政补贴更有意义
今年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球川商总会会长、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作为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之一参加座谈会。5月14日,刘永好在成都市新津区2025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分享了新希望集团如何在农业领域做出一些成果的经验。他介绍,新希望坚持43年,在政策指引下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当前正围绕农业和食品做“5+3”产业布局,涵盖食品产业、生物科技、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企业落地在公司附近。
马光远十分肯定龙头企业对新津区的带领性作用。他指出,新津区在绿色食品、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既有标杆企业,也有零件配套。产业配套能够推动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来这里。在他看来,这些完善的产业配套比单纯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更有意义。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的科研配套,当地还启动了“校企联姻”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在5月14日的会议上围绕落地新津的“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了解读,他建议,要聚焦健康食品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立足新津区产业基础,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建立“实验室-中试车间-产业化”三级验证体系,助力高校成果快速匹配企业需求;通过“双聘”机制,推动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双向流动,培育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地方上的民营经济发展成果明显。以新津为例,2024年当地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6.3%,排名成都第一,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达到94.4%、税收贡献达到75.6%。
《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企业树立信心
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这一利好消息也成为了5月14日大会上众多企业家、专家关注的焦点。
刘永好认为,这些法规、政策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各个地方在“亲清”上做文章,理解民营企业的困难、压力,要亲近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要理解在错综复杂的格局中,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帮它们解决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企业有信心克服困难、迎来新格局。
马光远在大会上以“《民营经济促进法》与市场环境优化”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这部法律对民营经济的地位、民营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关系、民营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定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指出,过去几年,网络上关于民营经济的争议和攻击时有发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对这些争议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民营企业家的有力支持。它让民营企业家们看到了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坚定支持,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
-
-
2025-05-16 杨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