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加持 “专用车”变身“智慧军团”
2025-05-23 10:05      作者:陈燕南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体育场馆内捕捉到一幕科幻场景:数十辆“无人类驾驶”的“钢铁”战车整齐列阵——冷链物流车闪着智能温控灯,拖拉机拖着“智慧农田大脑”,油罐车自带物联网监测系统……这些曾被贴上 “土味” 标签的专用车,正凭借自动驾驶技术上演一场硬核“变形记”。

相比较乘用车,专用车凭借其独特优势更先一步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升级。在港口码头,无人驾驶集卡24 小时搬运集装箱;在公路上,多辆货运卡车自动形成编队有序行驶;从环卫清扫到物流配送,从工业厂区到码头矿区,无人驾驶专用车凭借“固定场景 + 垂直需求”,率先打开了商业化的市场。

“‘重新定义专用车’就是要打造一个新的产业生态,高价值、高增长、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专用车领域有这么多创新的产品,它不缺乏创新,也不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这个产业正在孕育着一场大的变革,过去把它看成是又散又小,甚至是一个久治久乱的行业。现在看来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着一场跃升、一场跃迁。”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对记者表示。

近日,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2025)暨专用车科技展召开,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关于专用车的传统认知正在被打破。

“专用车更适合做智能化”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商用车与专用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展现出与乘用车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

与乘用车“先电动化后智能化”的路径不同,专用车从发展初期便呈现“双轮并驾齐驱”的特征——电动化解决能源结构问题,智能化则直击产业效率痛点。

记者了解到,由福田汽车自主开发的末端无人装备系统已开发环卫及配送两款车型。基于0.5T末端无人装备标准化线控底盘开发的末端无人配送车,可实现全自动快递包裹存取功能,并且可根据不同包裹大小调整格口大小,末端无人环卫车其清扫率可达94%、垃圾箱容积近600L、清水容积达200L,可实现自动控制清扫路面,采取自动加水、喷水降尘、自动垃圾吸扫、洗盘电动升降、自动倒垃圾等功能。

在日照港,一汽解放15辆L4级智能卡车组成的示范车队,单作业线效率达48箱/小时,较传统人工驾驶有大幅提升。这些车辆通过车路协同系统,可实时获取港口调度指令,实现装卸、运输、堆存的全流程无人化。

张永伟表示:“专用车智能化边界远超乘用车,因其不仅涉及车辆本身,更延伸至上装功能的全链条革新。通过智能化解决降本增效与产业功能升级,这是专用车区别于乘用车的核心价值。”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专用车销量突破30万辆,增速近50%,渗透率逼近30%。这一数据背后,是专用车智能化场景的独特优势: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将电动化适配场景归纳为三类:单任务固定作业(如泵车)、短程多任务循环作业(如混凝土搅拌车)、多任务非固定场地作业(如挖掘机)。

卡尔动力工程技术总监、工程技术高级专家工程师于洋对记者表示,卡尔动力正开发全新形态的“未来运输机器人”——取消驾驶舱后可提升载货空间约20%、增加载重10%以上,并搭载1070度电池,续航可达800公里。借助底盘换电系统,可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切换上装模块,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毛利率。

行业进入规模化“时刻”

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无人驾驶专用车行业正式迈入规模化发展的临界点。

踏歌智行副总裁赵斌将行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16—2020年解决“技术可行性”(如国内首台无人驾驶矿车落地);2020—2024年突破“批量化运营能力”(如新疆某矿实现70台无人宽体车常态化运行);当前则已进入“规模化复制与效率深耕”的关键期。

“行业完成从0到1突破的标杆有两个:一是实现几十辆、上百辆无人驾驶矿车在露天矿批量化、常态化运行;二是在相对良好的无人驾驶运营场景下,效率达到80%、90% 甚至接近100% 人工效率。”赵斌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行业从0到1的道路上,不少企业进行了先行探索,为行业蹚出了一条自动驾驶规模落地的道路。例如在干线物流上,卡尔动力聚焦复杂场景,创新“前车有人领航+后车无人驾驶”编队模式。

于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主要从产品设计层面解决了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难题。团队原本拥有完整的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技术栈,但尝试将其直接移植到商用车场景时发现,若采用单车L4级无人驾驶卡车独立载货模式,商业推广和规模化复制难度极大,技术成熟度可能需要5—10年才能达到实用标准。因此,我们创新设计了“前车有人领航+后车无人驾驶”的产品形态。

他进一步表示:“干线物流市场容量大,尽管技术难度高,但商业化价值显著,我们通过编队模式将落地周期缩短至2—3年。”

斯年智驾创始人何贝透露,团队在港口、矿山、园区、环卫等多个场景中筛选,最终聚焦港口与园区赛道。“这一选择基于三大关键因素:其一,车辆本身价格较高,能凸显智驾系统的性价比优势;其二,这些场景人工成本高昂且招工困难,对无人驾驶的需求迫切;其三,港口与园区原本就具备一定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为智能化与电动化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他表示。

“刚成立的时候,客户还是以新奇、好看、好玩这样的目的去购买我们的设备,所以不是完全商业化价值的体现。直到2023年技术成熟,2024年客户看了一圈之后,陆续下单。现在我们的订单才是真正具有商业化价值,可以推广和复制的订单。”何贝对记者表示。

何贝还表示,其实客户的需求一直都在,但是过去由于无人驾驶技术落地不成熟、成本结构不合理以及效率不达标等原因,导致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到了2023年,技术逐渐成熟,成本降低,效率提升,无人作业在安全、成本、效率等方面表现出色,甚至在某些场景超越人工,这促使客户需求在去年开始集中释放。

“在政策支持下,封闭场景无人驾驶已开启批量化小规模应用并逐步扩张。”赵斌对记者表示。他举例称,单车或5辆车的编组运行属于实验性质,而对一座矿山而言,需实现几十至上百台车在一到两个作业平盘上稳定运行,才能称之为 “工业化作业”。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