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状况,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日联合印发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措施》着重发挥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各项政策合力,从增加融资供给、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高支持精准性等8个方面,提出23项工作措施,进一步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其中,监管指出将指导银行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定价管理,清理违规收费,严格落实“七不准”规定。
推进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81.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
目前,监管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从重点支持领域看,《措施》显示,要做深做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向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法人类贷款、民营类贷款投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银行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措施》指出,要深入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在融资对接基础上,注重协调解决小微企业实际经营困难,激发小微企业经营活力。鼓励向外贸、民营、科技、消费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加大支持力度。
同时,监管层面将进一步落实落细小微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政策,统筹做好信贷投放、结构优化和风险防范。指导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作用,引导中小银行专注主业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积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提升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
压降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记者注意到,此次监管再次强调要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一方面,《措施》指出,要加强贷款利率定价管理。指导银行结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身资金成本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将政策红利及时传导至小微企业。
另一方面,要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监管将指导银行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定价管理,清理违规收费,严格落实“七不准”规定,规范与第三方合作。指导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合理确定风险缓释措施,在现有措施可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再要求企业追加增信手段,避免推高综合融资成本。制定工作方案,坚决整治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
东北地区某城商行人士指出,做好小微金融支撑,关键在于科技赋能。要持续优化线上大数据风控模型,在同一基准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小微企业群,开展针对性的审批模式,才能进一步加大覆盖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另一位华中地区城商行人士也表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数字化服务能力需不断提升。银行要通过发展金融科技来提高客户识别与风险评估的精准度,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信息共享,提升透明度与安全性;模式上,银行应进一步加大创新,推出、发展小微循环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个性化产品,满足不同场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记者注意到,本次监管也提及要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稳妥发展线上贷款业务。要指导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独立自主地对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密切监测欺诈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完善反欺诈模型规则和技术手段,加强多维度数据交叉核验,提高预警识别能力。对于线上自动化审批的贷款,建立人工复审机制,并合理设定触发条件。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