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既能证明身份,又能保护个人信息,“网络身份证”上线引关注。
5月23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刚在网上实名注册账号,随后各种推销电话就接踵而至,还熟知你的各项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此,我国近年来开始组织建设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由公安部负责实施,联合国家网信办、民政部等部门推广应用,约束和打击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同时,更好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为依托,以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为基础,以网号、网证、网络身份应用标识为呈现方式,网络身份证既能用于证明身份,又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最小必要” 给你的信息加密
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需要在网上注册各类账号,通常都需要输入我们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让我们的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为此,《管理办法》明确,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在互联网服务中需要登记、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可以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登记、核验。减少个人身份信息的采集、留存,实现身份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效果,同时也降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投入成本。
记者注意到,截至5月25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在小米应用商店下载已超600万次,该App说明信息显示,其开发者为公安部,是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移动客户端。个人用户可下载App,使用法定身份证件申领网号、网证,即可在不输入、不留存、不透露个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等明文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认证。
根据《管理办法》,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向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申领网号、网证。在互联网服务中需要登记、核验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可以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登记、核验。
其中,网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则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对此,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郑方表示,网号其实跟我们的身份证号类似,它也是唯一的,终身不变,但是它有个不同,就是在我们的身份证号里边有很多的隐私信息,比如说户籍注册地、出生年月日、性别、住址、姓名等很多信息,而网号没有,它就是10个数字和字母,你看不出任何规律,这是一个保护。
“网证不是一个新的证件,网证其实是一个凭证,为了方便记这个网号。比如说我把它体现成二维码,你在需要认证时,二维码一扫,就已经进行认证行为了,就是相当于你出示证件一样。”郑方说。
“《管理办法》从使用范围场景、方式原则,相关方的权利职责、义务责任等维度构建起一套国家网络身份认证体系。”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有了网络身份证后,其后在使用相关互联网平台服务时,就无须再向平台提供个人身份信息。
以某航旅App为例,用户可以点击“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图标进行关联登录,无须再输入身份证号码。相当于可以方便、快捷地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身份。
个人申领后,就相当于国家给你发了一件个人信息“防弹衣”,既能在需要身份认证时证明“你是你”,也让对方无法拼凑出你的完整个人信息和网络画像,从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而对于公众关心的申领信息采集及保护相关问题,《管理办法》也明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应当按照“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所收集的信息仅限网络身份认证所必要的信息,不得收集其他信息。
自愿申领 已有600余万人开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网络身份证的申领遵循自愿申领原则。同时《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的效力和应用场景。
记者注意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管理办法》在多方面有重要改动。
一是更强调确保互联网身份证使用的自愿性。《管理办法》在明确鼓励有关主管部门、重点行业按照自愿原则推广应用网号、网证的基础上,新增要求“有关主管部门、重点行业在管理、服务中,应当保留、提供现有的或者其他合法方式进行登记、核验真实身份。”
二是更注重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群体的保护。相比《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新列举《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立法依据,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重视,新增要求“涉及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用户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依法向互联网平台提供年龄标识信息,用于支持互联网平台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三是细化了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平台等主体的安全责任。主要包括新增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和应急决策要求等。相关平台处理的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依法进行安全评估;而发生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事件的,平台应依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那如何申领呢?
据介绍,申领需要一部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在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后,首页点击“立即申领”,按照后续提示操作即可。具体而言,用户在选择证件类型、于手机NFC区域识别本人证件核验身份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后,完成关联手机号码与网络身份认证凭证口令设置,便可成功申领。而申领成功后,本人就可以选择在当前手机使用网络身份认证凭证了。
未成年人同样也可以申领,但需要已申领网络身份信息的监护人协助办理。
谈及网络身份证的应用场景及影响,郑方表示:“简单说,未来就是一机在手,走遍天下,出行、住宿、购物、取款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以后都不用带证件了。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有些系统要跟这个对接。”
据悉,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自2023年6月27日上线,目前已对接400余款主流App,在主要互联网平台和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邮政寄递、交通出行等行业领域试点应用,在账号注册、一键登录、密码找回、手机号变更、会员管理、预约购票等众多场景均可使用。
而根据公安部2025年5月23日发布的信息,截至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申领开通600余万人,提供认证服务1250余万次。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