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北京报道
近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的《2024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指出,2024年票据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项业务同比增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在普惠金融领域,依托“流程线上化+利率市场化+服务定制化”实践,全年中小微企业用票家数、金额分别达到345.9万家和108.2万亿元,全市场占比分别为98.2%和78.1%。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为进一步推进票据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上海票据交易所出台了《票据综合服务平台业务方案》。票据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互联网票据综合服务,其功能包括票据账户查询、贴现询价、信息披露、票据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告诉记者,《票据综合服务平台业务方案》对票据业务的影响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平台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处理与查询,促进了票据市场的数字化进程;二是平台整合了信息披露功能,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了票据业务的透明度;三是平台实现了线上化询价报价体系,改善了企业的业务体验,相当程度缓解了企业票据贴现融资的信息时空与价格等不对称矛盾,提升了票据业务处理效率;四是平台主要面向用票企业开放,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票据业务的门槛,有利于扩大票据业务的服务范围,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票据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通过PC或手机端自主查看贴现行情、向多家机构询价,打破了传统贴现依赖银行柜台和逐个询价的局限。中小企业尤其是供应链长尾端的小微企业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贴现成本。”普兰金服副总裁周海滨说。
除了便利企业融资外,票据综合服务平台也对银行开展票据业务产生影响。肖小和分析,一是有助于拓展企业客户,平台打破了地域、行业等限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更多用票企业信息,有利于商业银行为更多企业客户提供贴现服务以及捕捉企业客户的用票需求;二是有助于业务创新,平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业务创新平台,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向上海票据交易所提供创新方案,不断丰富平台业务功能,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平台,开发更多创新型票据产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有助于改善风险管理,平台整合了信息披露功能,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取票据承兑人信用信息,以便更好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模型,进一步提升风险分析、评价及预警能力。
记者注意到,银行也在加快票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如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定《票据营业部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并成立工作专班专项统筹实施和推动。
在周海滨看来,票据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票据市场“服务下沉”与“控制风险”并重的服务创新。短期看,通过该平台中小微企业贴现成本进一步降低;长期看,驱动银行科技投入和制度创新,推动我国金融监管对于“开放银行”理念的实践,为实体企业提供适配度更高、普惠性更强、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