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近期,诈骗分子利用商家收款码进行大额消费洗钱的案件呈高发态势。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有诈骗团伙为快速洗钱,频繁在金店、花店、蛋糕店、烟酒店等场所进行大额消费套现。对此,多家银行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商户警惕异常交易,避免被洗钱犯罪分子利用大额消费、大额转账操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洗钱工具人”。
记者了解到,利用实体店洗钱套现是一种新型洗钱方式,诈骗团伙为快速洗钱,从过去银行取现、换虚拟币等传统方式,转为向餐饮店、小吃店、花店、金店、手机店等实体商铺进行大额消费来套现。
邢台农商行告诉记者,比如有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外卖平台联系商户,订购外卖并正常支付餐费,不久之后再次联系商户,称因“支付宝转账限额”,要求改用银行卡支付,不法分子向商户的银行卡账户转账大额钱款后,称操作失误多转了,让商户把多出的餐费退还。
南通市公安局在今年公布的案例出现“代收代转”骗局。案例显示,诈骗分子告诉受害人可跟随自己投资理财赚钱,要求受害人向某网站充值炒股,随后犯罪分子表示一笔一笔充值太慢,指使受害人在某网络店铺购买黄金寄到指定地址,金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人”,导致金店的收款账户存在被涉案止付的风险,影响店铺的正常经营。
邢台农商行方面提示商户要警惕“转账限额”借口,正规交易绝不会因“限额”要求线下转账,务必通过平台官方渠道完成支付。切勿向陌生人提供银行卡号、收款码等敏感信息。拒绝“代收代转”资金,陌生人转来的钱款,极可能是电诈赃款,一旦退回或转出,可能涉嫌“洗钱”犯罪。
在取现的涉诈案件中,到银行办理大额取现是防控诈骗的关键。随着银行不断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反洗钱系统在监测到用户突然出现超出安全范围的大额提现会给予提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反洗钱系统不仅能监测账户的转账金额流向,还会分析“转账关系链”。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严立新告诉记者:“银行对于用户账户内资金流转的监测动作并非只存在于客户的准入阶段,而是贯穿于涵盖客户关系建立、业务存续、中止乃至终止和注销在内的全生命周期。银行应长期并持续关注客户的身份信息、交易背景、交易数额和频率、交易关联方、资产状态、业务等情形的变动。”
上海杉达学院数字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树源对记者表示,从实践角度,银行需建立“风险为本”的差异化机制。对于高风险交易如频繁跨境转账、代理取现,强化身份核实与资金来源审查是必要措施,但需明确告知客户风险点并提供申诉渠道。对于普通客户,应简化非必要流程,如通过生物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实现合规与效率的统一。此外,银行需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反洗钱法律意义,帮助客户理解程序背后的公共价值。
“银行在落实反洗钱要求与优化客户服务之间的平衡须以法律框架为基准,兼顾风险防控与用户体验。”唐树源说。
“银行作为商业性服务机构,身处监管和服务对象之间,在履行反洗钱义务时要恰当且适度,既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俎代庖’从而给客户带来困扰。”严立新指出,“银行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内培训,以使更多的民众能了解、理解和配合,同时明确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操作标准和合规边界,做到合规和服务两不误,监管和民众皆接受。”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