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报道
近日,星海图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海图”)宣布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A4轮融资由今日资本、美团龙珠联合领投,中金保时捷基金、襄禾资本,以及老股东米哈游、无锡创投集团跟投;A5轮由美团龙珠、美团战投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基金超额加注,亦庄国投跟投,IDG资本、BV百度风投、凯辉基金、今日资本、襄禾资本等老股东持续追投。截至目前,星海图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近15亿元人民币。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公司融资用途相关事宜致电星海图方面,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
星海图方面称,公司始终坚持以“整机+智能”为战略支点,围绕智能定义本体,预训练端到端VLA基础模型,以数据、评测、微调、部署为核心的后训练工具链三者构建产品体系,打造具身智能基座基础设施,服务全球具身智能开发者生态伙伴。
公司已推出多款标准平台产品,包括通用仿人形机器人R1 Pro、轮式双臂移动平台R1 lite,并构建了全链路具身智能开发平台EDP,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真机测试于一体,显著降低开发门槛与数据获取成本。
财经专栏作者马继鹏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也确实有一些瓶颈,瓶颈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的芯片方面,这方面我们和美国还有一些差距,这个还是需要继续追赶。二是目前市场上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灵活性,包括大规模的应用,实际上还没有展开,可能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三是资金问题,现在大量资金都涌入到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但实际上,有些公司可能还是在玩概念的阶段,这样其实是浪费了一些资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虽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Figure 01等),但要实现真正实用化、普及化仍面临多重瓶颈。硬件上需攻克“高能效驱动—高密度能源—低成本制造”三角矛盾;软件上依赖具身智能实现场景自适应决策;生态上要建立安全标准与社会信用体系。
比如在核心硬件瓶颈方面,人形机器人能量效率低,双足行走的能耗远超轮式/履带机器人。电机需频繁启停、克服重力,电池续航难超数小时。软件与智能瓶颈方面,AI决策与自主性,场景泛化能力差,训练数据多来自结构化环境(实验室/工厂),面对家庭杂乱场景时抓取、避障失败率高。成本与工程化瓶颈方面,制造成本高昂,精密部件依赖,高精度力控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单价超万元)、谐波减速器等成本占比超50%。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3~5年)将看到人形机器人在仓储物流、高危作业等封闭场景落地;长期(10年以上)才可能进入家庭服务领域。科技公司需与政策制定者协同解决伦理与就业问题,方能使技术红利真正普惠社会。
资料显示,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高继扬,成立于2023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19.1227万元,并已于2025年完成了A+++轮,交易金额超1亿美元。
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对外投资了2家企业,知识产权方面有商标信息33条,专利信息5条,此外企业还拥有行政许可1个。
天眼查信息显示,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为:高继扬、李天威、和谐超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宜兴)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清有限公司、南京襄久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