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元新能源补助金被核减 奇瑞汽车回应“没有违规行为”
2025-07-21 12:07      作者:方超 石英婧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报道

超2亿元新能源补助金被核减,让自主龙头奇瑞汽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日前,工信部对外发布《关于2016—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初审情况的公示》(以下简称“《初审公示》”),奇瑞、东风集团、比亚迪、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等多家知名车企皆存在申报车辆及金额被核减的情况,其中,奇瑞汽车核减补贴金额最多,达到2.4亿元。

“我们已经发布了官方声明。”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近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申报车辆、补助金额被核减,“是因为凭证缺失、资料缺失,此次申报是倒溯,企业历史资料可能没有那么全”。

奇瑞汽车方面此前也对外回应称:“众多车企的申报车辆和金额都被核减。其中奇瑞、比亚迪由于被核减较多,被部分国内和国际媒体误读及炒作。”奇瑞汽车方面强调,其“没有违规行为”。

追溯终端凭证存在客观困难

多家知名车企申报车辆及金额被核减,让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助资金审核情况引发外界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工信部官网发布的《初审公示》中,附有2016年—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车辆信息表,据统计,在上述五年期间,车企被核减的车辆达到2.17万辆,总核减金额为8.6亿元。

其中,奇瑞汽车(备注:包括奇瑞汽车、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等)累计被核减车辆数为7663辆,核减金额达到2.4亿元。记者注意到,在核减车辆数量、核减金额上,奇瑞汽车皆超过其他车企,在此情况下,关于奇瑞汽车“骗补”“违规”等说法也见诸网络。

“此次2025年度申报,是将2016—2020年未完成申报的新能源车辆汇总申报。”奇瑞汽车方面强调,“四部委审核通过后才发放补贴,并非企业已经拿到补贴需要退还。”

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强调,相关补贴“之前没有发给企业”。其进一步解释,如果企业真存在不当行为或者违规,“工信部肯定早就已经点名批评或者发声了”。

记者翻阅工信部官网发布的《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车辆信息表》(以下简称“《2019年信息表》”)中发现,当年度,奇瑞汽车旗下多款被核减车型,原因多为“相关凭证不符合清算通知申报要求”,个别车型被核减原因则被标注为“不符合行驶里程数要求”“重复申报”。

对于被核减原因中提到的“相关凭证不符合清算通知申报要求”,奇瑞汽车方面解释称,主要原因为此次审核中,要求销售终端提供相关凭证作为新增补充材料。“但在2016—2020年这批车辆销售期间,当时的政策并未要求经销商收集相关凭证。”

“由于申报时间距离实际销售已间隔5年以上,追溯终端凭证存在客观困难,申报过程中,我司已就这一情况向政府部门提出过咨询,收到的建议是先按照通知应报尽报,由审核程序决定最终是否过审。”奇瑞汽车方面对此强调,“申报流程没有不当。”

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该企业申报材料已经经过“层层审批的过程”。“无论是在市里还是省里,都经过严格审批,不可能是出现了什么不当的瞒报或者欺报,然后直接上升到国家层面。”

记者注意到,奇瑞汽车方面也强调,在初审公示前,其已如实上报了未收集到销售终端收款凭证的车辆清单,没有欺瞒行为。在奇瑞汽车方面看来:“最终工信部公示时,这批已说明了情况的车辆确因‘销售终端收款凭证不符合要求’被核减,这属于申报中的正常流程,没有违规行为。”

“骗补”行为打击力度加大

在辟谣“骗补”的背后,奇瑞汽车在2019年被核减金额则超过2.3亿元,其在该年度被核减金额如此之多,也引发行业关注。

记者翻阅《2019年信息表》发现,在该年度,奇瑞汽车申报推广数量为7454辆,核定推广数量为238辆,也即核减车辆数量为7216辆,累计被核减金额超过2.3亿元。

对于2019年核减车辆数量、金额较为集中的原因,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可以将此理解为“企业在进行集中申报”。其同时强调:“不代表车辆就是在那个时候卖的。”

而在业内看来,奇瑞在2016—2020年期间被核减数量、金额较多,与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也存在一定关系,与现在“声势浩大”的新势力车企相比,在上述时间段,北汽、奇瑞、宝骏等占据行业重要位置。

乘联分会发布的《2019年12月综合销量排名快报》显示,2019年12月的新能源乘用车榜单中,奇瑞eQ车型销量达到5510辆,2019年年度该款车型销量达到39401辆。记者在《2019年信息表》中发现,车辆型号为“SQR7000BEVJ728”的车型,累计被核减2700辆,而公开信息显示,该款车型即为奇瑞eQ1。

进一步梳理可发现,奇瑞辟谣“骗补”的背后,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车企“骗补”行为也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此前曾对多家“骗补”企业进行处罚。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9月份,财政部公开新能源汽车部分严重“骗补”的五大典型案例,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吉姆西”)、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车企被集中曝光。

以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为例,财政部通告显示,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追回2015年度预拨的全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而在打击“骗补”、政策护航、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催化”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德勤此前就表示:“本土自主品牌凭借突出的智价比和品牌体验加速崛起,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