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李哲 上海报道
7月31日,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在上海召开。会上对外发布的《2025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08%,再创新高。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表示:“游戏经济正呈现出显著的涟漪效应:游戏产业自身持续增长,带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并促进文化向更广泛的外部领域持续赋能。这种涟漪效应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价值圈层:对自身发展的核心价值、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价值、对多元外部领域的外溢价值。”
收入再创新高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再创新高。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户,同比增长0.72%,亦为历史新高点。
这主要得益于多种因素影响。一是多款游戏新品上市后表现不凡,超出预期;二是多款长青游戏运营良好,收入稳中有升;三是电子竞技和小程序游戏增长势头强劲。
具体来看,凭借多款热门长青产品和新作的出色表现,上半年自研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04.52亿元,同比增长19.29%;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07%。
值得注意的是,继《无尽冬日》之后,《时光大爆炸》《灵画师》等新的一批爆款小游戏产品在上半年进入市场,不断助推小游戏市场升温,成为产业增长重要支撑之一。上半年国内小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32.76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内购收入153.03亿元,占比65.7%;广告变现收入79.73亿元,占比34.3%。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持续升温,利好政策频出,产业生态优化,技术创新深化,产品全球化发行和企业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展望下半年,仍将有若干被业界和玩家期待的新品面世,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在细分市场中,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253.09亿元,同比增长16.55%。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在中国游戏市场总收入中占比74.59%,稳居主导地位;客户端游戏实销收入持续升高,占比21.07%;网页游戏占比1.31%。
同时,得益于2024年现象级作品《黑神话:悟空》余热犹在,以及进口主机游戏新品的热销,上半年中国主机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29.78%。此外,上半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06.45亿元,同比增长16.64%。
从游戏类型来看,上半年在收入排名前100位的移动游戏中,角色扮演类数量最多,占比21%,比去年同期略有减少;策略类位居第二,占比11%,同比有所上升;卡牌、休闲类均同比下降。
上半年,收入排名前100位的移动游戏中,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类收入最高,占比20.42%;射击类次之,收入占比17.03%;角色扮演类位居第三,收入占比15.34%。
在多个领域取得增长的同时,上半年二次元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45.77亿元,同比下降8%。究其原因,张毅君表示,此品类头部游戏流水增长放缓乃至下滑;新品创新不足、玩法趋于同质化;玩家消费意愿有所减弱;其他品类游戏对有限玩家的争夺激烈。
融合多业态发展
敖然表示,经过游戏人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各方已经逐步达成共识: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产品,更是一种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文化新形态,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场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更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驱动游戏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智能化、高效化与创意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通过游戏的链接,玩家在第一时间体验到了AI的前沿技术。同时,AI技术也可以在游戏制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游戏中孕育的数字交互引擎等技术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影视制作等多元领域。在AI浪潮下,游戏孕育的人机协作模式,为打造陪伴型智能体、数字人与机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强调,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游戏产业,数字娱乐产业正迎来“技术+创意”双轮驱动的黄金时代。
敖然提到,游戏,特别是数字原生游戏,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年轻、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通过“软硬一体”、IP拓展、电子竞技、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基于“游戏即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拓展游戏经济的广度与深度。游戏产业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沃土,为自身的长青发展汲取养分。另一方面,游戏在文化产业生态中为文学、音乐、影视、旅游等板块贡献要素,发展融合业态,反哺文化产业。同时,游戏化思维的牵引力,游戏科技的创新力,以及游戏对文化、知识的独特表达与表现,正不断向更广泛的外部领域溢出,促进文化与教育、医疗、工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增量价值。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