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在“反内卷”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光伏上游关键原料——多晶硅的价格近期出现明显反弹。
8月16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多晶硅现货价格自6月底的3.44万元/吨低点,快速反弹至7月底的4.71万元/吨,一个月内涨幅高达36.9%。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当前多晶硅价格临近阶段性高点,涨价能否持续仍需关注“反内卷”力度和供需面改善情况。
“反内卷”下多晶硅价格反弹
自2025年6月底以来,多晶硅价格保持上行趋势,近日呈现微涨。按照硅业分会在8月13日公布的价格信息,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为4.5万—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74万元/吨,周环比上涨0.42%。
记者采访发现,此轮多晶硅价格快速回升,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反内卷”是重要影响因素。自2024年10月国家层面推动光伏行业“反内卷”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码。今年7月,中央相关会议明确指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明确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要求对41家多晶硅企业的节能情况进行监察。
按照硅业分会信息,在“反内卷”背景下,企业销售多晶硅被要求价格不得低于完全成本。
东方希望集团的一份声明中提及,集团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认真履行减产、限产等行业自律公约,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7月以来未出现低于成本价的出货行为。
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光伏行业主产业链深陷供需错配泥潭,低价“内卷式”竞争加剧,包括多晶硅企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呈现持续亏损局面,对于改变现状极其迫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向记者表示,多晶硅价格从3.5万元/吨回到4.5万—5万元/吨,缘于上下游企业都认同多晶硅产业端率先走出亏损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期货市场在此轮多晶硅价格反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硅业分会指出,“反内卷”政策预期在7月份后显著推动了期货价格的反弹,短期内多晶硅期货价格上涨超50%,进而带动现货市场走强。
硅业分会同时表示,产业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以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并拓展销售渠道。
此外,价格快速攀升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其他影响因素。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除政策因素外,贸易商在涨价预期下的囤货行为是重要推手。该人士还指出,市场交易中存在 “阴阳合同”(比如名义价格提高了,但实际存在赠送产品优惠)以及“双经销合同”(上下游合作企业相互采购产品并同时抬高采购价和销售价)情形,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真实价格信号。
市场供需基本面仍承压
尽管政策干预带来短期价格回升,但多晶硅市场供需失衡的基本面并未根本扭转。
硅业分会8月13日发文指出,按当前排产计划,8月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12.5万吨,9月部分复产产线继续放量,国内产量或将增至14万吨左右。而同期硅片产出基本持稳,多晶硅库存将在高位基础上累增超过5万吨,市场供需失衡的困局再次加剧。
吕锦标向记者表示,化解库存压力是当务之急:“下一步仍然需要多晶硅以销定产,优先消化库存。目前每月只消耗10万吨左右,但当月最低负荷也超过10万吨。应该从总量控制分解到季度月度需求控制,从产量控制上升到销量控制,有库存的企业不仅仅要低负荷,应该零负荷。”
硅业分会指出,为缓解供需压力,部分硅料企业正计划协同限产,若落实到位,9月产出有望环比持平,供需压力暂缓。综合来看,短期内多晶硅市场仍将靠成本保价,供需基本面影响有限。但当前的市场主流签单模式多以双经销或高性价比采购为主,仍未恢复至理性市场的常规采购状态。因此,预估当前价格已逼近阶段性高点,在产业政策或终端需求无重大变动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将逐渐趋于平稳。
上游多晶硅价格上涨,能否顺利传导至组件端及终端电站端值得持续观察。
记者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价格数据统计发现,受上游供应链波动、“反内卷”政策影响,一线厂家确实调高报价,减少低于每瓦0.7元的组件发货。但以TOPCon双玻组件为例,其大宗交付价格6月底每瓦0.66—0.68元,至8月14日仍在每瓦0.64—0.68元之间波动,整体价格保持稳定,未见上涨之势。
InfoLink Consulting于8月14日发文指出,终端需求疲软影响逐渐显现,TOPCon组件后续订单报价已开始走跌,当前新单成交量较少,主要执行前期订单。
SMM硅基事业部高级分析师陈家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反内卷”环境下,光伏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有价量少”,存在“终端需求萎靡、组件报价虚高”的情形。
陈家辉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多晶硅领域的‘反内卷’包括限价限产、能耗管控、收储并购等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或未落地,或效果不显著。其作用能否进一步影响价格,要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度,而非是‘一阵风’。”
多晶硅价格的反弹能在“反内卷”政策支持下持续多久,其能否传导至产业链中下游进而改善制造端盈利能力,仍需经受其自身供需基本面与终端市场需求的考验。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