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北京报道
近日,航亚科技(688510.SH)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69亿元,同比增长8.76%;归母净利润6121.27万元,同比减少8.92%;扣非归母净利润5389.95万元,同比下降18.35%。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由股份支付所致。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在近年持续增加,其规模已超过上半年营收。
记者就公司股份支付及应付账款等问题致电、致函航亚科技,该公司邮件回复记者表示,公司非常重视与媒体的沟通,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合规要求,公司的核心经营数据及重大事项(如股权激励方案)的权威信息,均需通过定期报告及专项公告等形式进行统一、规范的披露。可以查阅公司公开披露的2024年度报告、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等相关资料。
上半年“三费”齐涨
航亚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及医疗骨科植入锻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制造企业。该公司业务涵盖民用航空发动机、军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医疗骨科植入件等多个装备制造领域,是法国赛峰、美国GE航空、英国罗罗等国际航空巨头的长期供应商。
但在2025年上半年,航亚科技的净利润却出现下滑。回顾最近3年,其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分别为352.32%、97.76%、-8.92%,扣非净利润变动幅度分别为361.34%、119.06%、-18.35%。
航亚科技上半年“三费”支出有较大幅度增长。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6.17%,管理费用同比增长40.12%,财务费用增幅更是高达106.71%。从数据上来看,股份支付费用的大幅增加是推高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主要原因。
航亚科技在半年报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系股份支付费用增加所致。若剔除该部分影响,归母净利润为7249.98万元,同比增长6.64%,仍保持稳健增长。
航亚科技的股份支付包括了哪些内容?根据该公司报告,目前主要实施的是限制性股票激励。2024年,公司曾发布《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在2024年5月8日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计划授予激励对象550万股限制性股票,旨在持续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构建公司经营团队的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共担共享约束,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地和经营目标的高质量实现。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共计15人,预留激励对象在激励计划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12个月内确定。
股份支付集中流向少数高管
记者注意到,上述激励计划授予对象中高管占比较高。从已披露名单来看,包括董事长严奇、总经理朱宏大等在内的6名核心高管,获授股票数量占激励计划总数的60%,剩余的40%分配至其他员工。其中,严奇、朱宏大的单人获授比例达12.73%,每人获授的限制性股票为70万股。
2025年4月22日,航亚科技公布激励计划预留授予激励对象名单,包括董事、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5人和“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22人。根据此前的《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预留部分约占激励计划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18.18%。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指出,管理费用中的股份支付通常对应公司高管及核心管理人员所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航亚科技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中的876.52万元股份支付费用,正是源于其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对高管的授予,计入管理费用是因为这部分激励对象主要为董事长、总经理等管理层成员。
从监管角度看,根据《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及《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单个激励对象获授权益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且激励对象应包括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业务骨干等,并未对高管集中比例设上限。但从激励结构看,6位高管独占60%,激励集中度极高,远高于一般科创板公司的常见比例(通常为20%—30%),可能削弱对中层及技术骨干的激励效果,与“广泛激励、绑定核心人才”的激励初衷存在偏差。
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告诉记者,一般而言,高管占比较高虽能强化管理团队的动力,但过度集中可能引发公平性问题,尤其在非高管员工贡献显著的行业(如科技或制造业)。2024年数据显示,股权激励已常态化,多期激励计划占比升至61.64%,旨在实现人才、企业与股东三方共赢,但激励失衡易削弱员工积极性。从板块分布看,创业板和科创板股权激励覆盖率超70%,强调普惠性(如半导体行业平均激励人数占比达78%—99%),相比之下高管占比60%的案例显得异常集中。
应收账款已超当期营业收入
相比于归母净利润的减少,航亚科技应收账款的变动趋势更为引人关注。
近5年的数据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已达到3.92亿元,不仅较期初增长24.89%,更已超过上半年3.69亿元的营业收入。回溯以往,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2.3%、81.24%、106.02%,显示出应收账款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赊销比例显著扩大。
应收账款高企,是否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航亚科技在半年报中承认相关风险,但其解释称:公司国内航空业务结算周期较长,且以商业承兑汇票结算为主,导致回款速度偏慢。不过其强调,应收账款中一年以内账龄占比达95.45%,结构良好,且客户多为信用资质较高的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发生坏账的风险较低。
半年报显示,尽管营收实现增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同比下降35.55%,连续三期半年报持续下降,从2023年上半年的0.6亿元降至2025年同期的0.3亿元。
柏文喜分析认为,航空零部件行业通常存在账期较长的特点(客户以大型航空集团、国际发动机公司为主,验收流程复杂),但应收账款超过营业收入仍属异常(行业平均应收账款/营收比约为60%—80%)。
航亚科技未直接回应记者关于应收账款增长的问题,但在该公司今年3月27日发布的《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中对此曾有提及,该公司表示,2024年受内贸客户回款的影响,应收账款有较大涨幅,应收账款周转率2.84,未达行动方案确定的3.5的目标。该公司表态称,2025年公司将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因年初应收账款基数比较大,力争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到2.9。提高回款情况在相关人员KPI考核中权重,要求市场业务人员跟踪敦促客户加快资金支付审批流程,辅以更灵活的财务政策激励客户加快资金支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