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扎堆技术出海
2025-09-05 05:09      作者:蒋政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蒋政 北京报道

8月的中国养猪企业,出海动作频频。

8月28日,牧原集团与正大集团在泰国曼谷True大厦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战略规划、业务整合与全球化布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在饲料、生猪养殖、屠宰与食品深加工、人才、资本等领域的深度协同。

而在20天前,2025中国—越南猪业创新论坛在越南河内召开,广西大学教授赵云翔与越南畜牧研究所副所长Cuc教授就“共建智能养猪联合实验室项目”正式签约,双方将在生猪养殖技术领域展开新合作。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其他产业在海外扩建产能,本轮猪企出海更多集中在技术输出。其中,猪瘟防控便是核心输出技术之一。

扬翔股份方面告诉记者,公司打造的“铁桶猪场”防非模式在东南亚市场备受关注。

展开来说,“铁桶猪场”通过高等级的硬件防护,清晰划分净污区界限,构建起“外部服务中心+内部铁桶”的四层生物安全圈,有效阻断人和其他媒介的侵入。针对行业内变异毒株隐匿传播、硬件漏洞引发二次感染等难题,可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异常猪只监测、制定完善疾病防控应急预案,成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路透社近日曾援引越南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的表述称:“非洲猪瘟已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暴发,对畜牧业特别是猪肉供应造成严重影响。目前越南无一省份幸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近期长时间在东南亚市场调研非洲猪瘟情况。他告诉记者,当地正在遭遇非洲猪瘟侵扰,很多地区的生猪产能出现波动。

“中国很多猪企已经来到这边了。”朱增勇说。

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牧原集团与越南BAF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猪场设计、生物安全等技术服务;今年3月,牧原集团又在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

除此之外,国内楼房养猪技术有望输出至东南亚市场。

深圳数影科技相关负责人在上述论坛中提到,打造稳定、安全的养猪小环境至关重要,“铁桶”楼房养猪模式应运而生。其设计核心聚焦生物安全防控,将所有养猪要素尽可能封闭在“铁桶”小环境内封闭运行,减少出入口,实现无人封闭运行,切断传播途径更彻底,无交叉通风模式更是在生物安全防控层面优于平房养殖。

不过,当地猪瘟病毒仍在迭代,本土猪企在国内的防控经验还需接受更多挑战。

一位国内头部猪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南亚出现了新型变异的猪瘟病毒,当地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包括弱毒、野毒、变异病毒,蓝耳、PED等。

整体来看,猪企出海更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根据赵云翔提供给记者的资料,越南与广西拥有相似的猪肉饮食文化和相似的养殖气候特点,同时共同面临非洲猪瘟防控、环境管理等挑战,具有天然的协同合作基础。

“2024年,越南生猪存栏量约2800万头,越南猪肉产量达49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3%,位列全球第六。同时,猪肉消费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供应仍有5%缺口,需依赖进口补充,市场潜力巨大。”赵云翔提到。

赵云翔代表其单位与Cuc就“共建智能养猪联合实验室项目”完成签约。赵云翔表示,双方可以建立跨境疫病联防联控;开展技术合作与培训,在生猪育种、疫病防控、智能养殖等领域开展联合育种与技术合作;推广低成本环保技术,比如养猪场粪污处理方案(如发酵床养殖),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等。

更早前的2024年10月,赵云翔所在的广西大学,同深圳数影科技等联合组建了中国—东盟生猪产业创新联盟,旨在加速推进数字畜牧技术,特别是智能养猪技术的“出海”。

据了解,扬翔集团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致力于全域数智育种技术研发,如今已将基因育种技术推广至越南等国家,助力当地养殖场优化种猪品质,从源头提升生猪养殖效益。

而对于饲料企业,出海同样集中在东南亚市场。该类企业尝试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本地化运营优势,打造全产业链协同能力。

新希望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埃及、菲律宾、孟加拉、缅甸等国家设立饲料工厂,直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降低采购和运输成本,还可规避贸易壁垒。

同时,新希望依托国内成熟的“饲料—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经验,向海外客户提供定制化饲料产品和技术服务,还将国内的配方技术优势输入海外,针对不同地区养殖品种开发差异化配方,结合当地原料供应特点优化成本结构,使得整体生产成本保持领先。

多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出海,不涉及与当地企业切分市场蛋糕,还有利于提升当地养殖效率,所以成为猪企国际化更易开展的合作模式。

而对于本土猪企来说,循序渐进地打开海外市场,有利于开拓新的业务增量。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与此同时,养猪业逐渐达成共识,依靠产能无法提高绝对竞争力,整个行业已经进入薄利时代。降本增效成为猪企寻求利润的重要抓手,比如严控成本、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改良种猪选育和营养配方等。

多重因素叠加使得本土规模猪企进行国际化布局的窗口期已经打开。截至当下,新希望已经将海外业务当成增长第三极。牧原股份在赴港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计划在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逐步建立当地化的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力。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诸多上市猪企的财报中,海外市场有望成为单独列入的收入项。《中国经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编辑:刘旺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