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交“自带流量” 解码临沂公交的创新转型之道
2025-09-15 09:09      作者:陈燕南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燕南 临沂报道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琅琊盛世颜。”夜幕下的沂州里霓虹闪烁,“夜巴士”穿梭其间,车内霓虹与沂河灯光秀交相辉映——这抹灵动的夜景,正是临沂公交从“传统运输工具”向“城市活力载体”转型的生动注脚。

“通过重构线网、智慧赋能、绿色转型、拓展场景,最近3年临沂公交日均客流量从13.7万人次增至32.8万人次。”临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宁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近日,2025年“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临沂启动,记者通过现场调研采访观察到革命老区正在发生巨变,中小城市公交转型也正在走出一条“让公交自带流量”的创新路径。从保障民生出行到引领消费潮流,临沂公交的变革之路,可从“民生根基”“创新破圈”“协同共赢”三个维度清晰窥见。

临沂夜巴士.jpg

图为临沂公交的“夜巴士”。 陈燕南/摄影

民生为基:以“公交优先”筑牢城市出行底色

“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这一理念是临沂公交变革的起点。作为服务市民的“流动纽带”,临沂公交首先从硬件升级、政策惠民两端发力,夯实民生保障根基:购置新能源公交车900余辆,施划公交专用道330公里,推行重污染天气、早晚高峰等时段免费乘车政策,开通助学公交、夜巴士等特色线路……

市交通运输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以来中心城区共优化调整公交线路61条,开通“夜巴士、助学公交”等特色公交线路91条,惠及232余个社区45余万人出行,公交覆盖空白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加大路权保障,先后施划330公里公交专用道,有效提高了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城区骨干线路高峰平均班次间隔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8分钟以内。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公交则是城市交通的骨干、服务民生的载体。”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勤勇以“血脉与骨干”为喻,表达公共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今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凸显公交的战略意义。

“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和重要支撑,‘公交优先’战略不能动摇。”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陈徐梅强调,“政府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实现城市、行业、企业、乘客共赢。”

创新破圈:打造“时尚公交”新符号

在筑牢民生根基后,临沂公交开始向“传统印象”发起突破——曾“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临沂,如今不仅实现3.3万公里公路通车、3000余条货运线路通达全国,更让公交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对象”,这背后是智慧化、场景化与激励机制的三重创新。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河远阔,有相逢”——刀郎演唱会专线公交上的歌词标语,瞬间拉满情怀感;以银灰、深蓝为基调的“夜巴士”,凭赛博朋克涂装、双层观光设计,颠覆“公交简陋”的认知,引发“这居然是公交”的热议。在社交媒体端,临沂公交更主动“破圈”:抖音“临沂公交”账号发布“夜巴士开箱”“驾驶员日常”等内容,单条最高播放240万次;夜巴士发起#全民捉迷藏・共爱夜巴士#挑战,鼓励乘客分享,参与量超1万人次;APP精准推送线路延时、景点活动通知,打开率达65%。

数据印证了“破圈”效果。记者了解到,夜巴士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6000万次,社交媒体让品牌触达率提升40%,30岁以下用户占比从25%升至45%。

刀郎公交.jpg

图为刀郎演唱会专线公交 陈燕南/摄影

市文旅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我们积极拓展“公交+休闲”“公交+美食”“公交+夜经济”等新模式。开通了N1、N2等夜巴士,无缝衔接“夜画琅琊”“灯火兰山”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成为市民游客夜游的首选。开通了“水韵琅琊·水上公交”,让游客在泛舟沂河中感受城市的时尚律动。

市文旅局还表示,近期为服务大型活动,我们创新开通了以热门文化IP为主题的“八楼的2路汽车”网红公交线路,巧妙融合歌词记忆与地标景观,实行免费乘坐,成为了备受游客喜爱的流动风景线和打卡点,有效促进了“情怀经济”与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

同时,为留住用户,临沂创新打造绿色出行碳积分系统,目前“减排即收益”的正向循环已初步形成。

乘车1次获10积分,连续签到可额外加分,积分能兑换免费乘车券、景区门票等;景区专线扫码可直联医院挂号,商圈专线扫码能领优惠券。

“2024年9月系统上线以来,累计产生碳积分190余万分。”市治堵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创新打造绿色出行碳积分系统,融合公交、骑行等多种场景,拓展‘衣食住行’积分应用渠道,构建‘减排即收益’碳积分激励体系,进一步提升公交出行附加值与吸引力。”

此外,智慧赋能也让公交“更懂用户”。记者走进临沂公交场站发现,车门旁“碰一下,查公交”的提示牌格外醒目:打开手机NFC一贴,即可自动生成上车二维码,实现“无感化乘车”。这只是数字化转型的一角。

记者注意到,移动端还可接入基于DeepSeek AI大模型的“出行助手”,提供智能咨询、业务办理引导;整合热线、APP、社交媒体等渠道,建立“接收—分派—处理—反馈”诉求闭环,让诉求响应时间从8小时缩至2小时,问题解决率达95%,实现7×24小时服务。

协同共赢:多元联动赋能城市发展

临沂公交的创新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让公交从“流量导入”升级为“价值创造”,真正融入城市发展全局。

在协同模式下,临沂公交联合商圈、景区、学校、医院共同承担专线成本:商圈因客流增长愿意分摊费用,景区因游客增加乐于提供资源,医院因公交缓解了停车难,市民则享受到更便捷的“公交+生活”服务。线下场景中,公交站点展示主题海报月均触达200万人次,联合本地茶饮品牌打造主题车辆,在商场、景区设“公交服务台”,还为演唱会、马拉松开通“宠粉专线”——多方联动让公交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串联起消费、文旅、民生的“纽带”。

山东省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安圣兵表示,临沂全面构建了“公交+生活”精准供给服务体系,为全省公交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而李晓宁总结的四大转型举措,更揭示了其成功密码:一是重构线网,打造“快干支微特”五级网络;二是智慧赋能,构建数字生态;三是绿色转型,践行“双碳”目标;四是拓展场景,优化出行体验。

从缓解拥堵到激活夜经济,从服务民生到传播城市文化,临沂公交的转型证明:公交不仅能满足“出行需求”,更能创造“城市价值”。这抹穿梭在琅琊大地上的“流动风景”,正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