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十四五’期间全市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达1030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2024年全市部署的超六成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都有民营企业身影。”
9月15日上午,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关于“十四五”时期北京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这一问题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透露了上述信息。
林剑华介绍,北京市持续深化改革,在完善市场、提升效率、激活主体、优化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林剑华表示,北京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有关数据显示,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由2020年的2251亿元增至2024年的4353亿元,增长93.4%。同时,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十四五”期间全市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达1030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
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北京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林剑华透露,北交所设立四周年,总市值已突破9000亿元。北京市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此外,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已推向全国。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市持续升级“北京服务”品牌。据介绍,北京市突出效率与速度,推动“京通”实现1453项市级服务“掌上办”;突出开放与温度,率先设立外宾支付服务示范区,并推出全球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五大卡”拍卡过闸服务,支持外国护照“刷脸”认证,便利外籍人士。同时,北京市创新监管模式,发布了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
林剑华表示,改革永无止境,北京市将始终把市场和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