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2024年10月18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如今落地快满一周年。从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实施后的影响效果来看,市场带动效应较为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9日,共有747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506.43亿元。其中,今年以来,495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013.59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结构不均衡、部分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推动回购增持再贷款从“阶段性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更好地服务于资本市场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积极布局 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快速落地
在金融机构层面,以国有大行为首的各家银行迅速展开行动,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为符合条件的央国企及优质民营企业做好授信保障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准备,提供金融服务及信贷资金支持。
如工商银行迅速出台产品制度,组织开展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多笔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中国银行及时出台专属配套方案,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具体到地方分行,以工商银行新疆分行为例,自去年10月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专项工具设立以来,该分行通过多种形式走访对接企业,摸排业务需求,制定针对性融资方案,做好综合服务,扎实服务上市公司开展股票回购增持。在具体业务推进中,该分行围绕央国企、民营企业强化市值管理、优化资本运营等各类需求,及时出台专属配套方案,明确标准业务流程和贷后监控要求,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Wind数据显示,自《通知》落地以来,截至2025年10月10日,在试点的21家银行中,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的笔数最多,共计125笔,约涉及122家上市公司;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银行,涉及回购增持再贷款118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238.34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的笔数最多,共计103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148.81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该《通知》落地将近一年,银行开展回购增持再贷款总体运行顺利。众多上市公司获贷款支持,金额也相对客观。不过,结构性问题尚存。一是保险公司参与度低,受偿付能力约束和股价走强影响;二是部分企业回购意愿不强,因股价已超回购价格上限。难点在于如何平衡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与支持实体需求,以及完善回购后股份处置机制。
政策持续优化 常态化机制建设成下一步重点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再贷款持续火热,与政策支持变化有关。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随后,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将两项工具额度合并使用,能够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拓宽单项工具的额度上限,从而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进一步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谈及下一步回购增持再贷款业务的发力方向,某国有银行北京分行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从客户需求看,一方面客户希望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前期有一部分客户贷款期限是1年期,到期后可能会选择展期。“随着近期A股资本市场持续回稳向好,部分客户认为自己已经实现盈利且股价稳定,会考虑卖掉已增值的股票来偿还贷款。”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部分企业开始调整其回购策略。上述国有银行北京分行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回购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股市表现较好,客户对于当前价位有所顾虑。
田利辉建议,下一步,银行要开展回购增持再贷款,应着力“三扩三提”:扩大覆盖范围,从上市公司向更多优质企业延伸;拓展资金用途,支持并购重组等多元需求;扩展参与主体,引导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同时提升政策精准度,优化定价机制;提升服务效率,简化审批流程;提升风险管控,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推动再贷款从“阶段性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切实发挥稳市作用。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