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秦枭 呼伦贝尔、呼和浩特报道
入秋后的呼伦贝尔草原,晨雾还未散尽,有的牧民已坐在蒙古包前的折叠桌前,用手机直播自家民宿的日常。屏幕里,网友们清晰地看到草原上飘动的经幡;屏幕外,5G-A信号正穿过起伏的草甸,将这份辽阔与生机传向全国——这是如今内蒙古数智化建设的寻常一幕。
从大兴安岭的林海到阴山脚下的煤矿,从边境村落的毡房到呼和浩特的算力枢纽,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数字技术正悄然重塑这片土地的肌理,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画卷,叠加了“算力奔腾助发展”的现代注脚。
网络织网:让信号跨越草原与边疆
内蒙古的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草原牧区地广人稀,曾是通信建设的“硬骨头”。在满洲里敖尔金新村,740位牧民世代逐水草而居,过去想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得走到村口地势最高的山坡;卖自家做的牛肉干、奶豆腐,只能等每月一次的“流动商贩车”上门,价格被压得很低。“那时候手机连微信语音都卡,更别说上网了,孩子在外地上学,想视频看看草原都难。”敖尔金新区牧民房国成说道。
如今,这样的困境已成为历史。内蒙古联通针对草原风大、信号易衰减的特点,专门部署900MHz低频段基站,通过定向天线技术将信号精准覆盖整个村落,168户牧民家的宽带接入能力全部提升至1000Mbps。
这样的改变不只发生在边境村落。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9个旗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过去巡林员靠双脚丈量林海,背着沉重的对讲机在山林间穿梭,遇到火情只能靠肉眼识别,等跑到山下报信时,小火苗可能已酿成大火。为破解这一难题,内蒙古电信与森工集团携手,在林区深处建起290个专用基站,不仅让巡林员的对讲机信号全覆盖,还利用无人机实时回传高山林区的火情监测画面,哪怕是烟头大小的火星都能精准捕捉。更贴心的是,针对林区扑火作业的流动性,电信团队还研发出便携式基站,能跟着扑火队随时移动,确保应急通信“断不了线”。
而在边疆草原,中国移动的700MHz 8T8R基站正发挥“广覆盖、强穿透”的优势。这里的牧民四季游牧,夏季扎营在水草丰美的洼地,冬季搬到背风的山坳,过去走到偏远地带就会“失联”。如今,即使在离基站最远的牧点,下行速率也提升了近40%,牧民们在游牧途中能流畅观看在线课程,给孩子辅导作业;遇到牛羊生病,还能通过视频连线请旗里的兽医远程诊断,数字信号让草原上的“距离”不再是难题。
算力筑基:在草原深处建“数字粮仓”
当“东数西算”战略的东风吹向北疆,内蒙古凭借凉爽的气候、丰富的绿电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家算力网络的重要支点。但在草原上建数据中心,并非易事——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设备保暖与散热需要精准平衡;远离核心城市,跨区域算力调度的时延控制更是关键。在这样的挑战下,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正悄然崛起为“草原算力谷”,一座座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在蓝天白云下拔地而起,将北疆的“冷资源”转化为数字经济的“热动力”。
沿着京新高速向西进入新区,中国联通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的16栋数据楼格外醒目。这里未来将建成可提供37万PFlops算力的超级枢纽,为东部地区的数字需求提供支撑。走进数据中心的DC4楼,与传统数据中心轰鸣的风扇声不同,这里格外安静。华为液冷技术正发挥作用,通过精准控温将设备能耗降到最低,即使在冬季,也能利用室外冷空气辅助散热,实现“绿色算力”。“我们的智算能力达到300PFlops,相当于每秒能完成30亿亿次运算,能支撑人工智能训练、气象预测等高强度任务。”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样的设计既契合内蒙古的生态保护理念,又能满足算力需求,让草原与算力实现“和谐共生”。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智算中心作为全国运营商规模最大的单体液冷智算中心,面对液冷系统复杂度高、万级器件故障定位难、训练任务跨域保障难等运维挑战,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联合华为构建了“1262”智算运维体系,即以“一体化算存网智算运维平台”为核心,以“专家队伍”和“技术持续创新”为两翼,重点推进六大工作:流程优化、技能提升、指标体系构建、标准化作业、主动运维与持续创新。
此外,内蒙古电信打造的“数字运河”——400G量子安全专线跨越2000公里,同样意义非凡。其将合肥与和林格尔紧密相连。这条专线采用量子加密技术,能抵御任何黑客攻击,为政务数据、金融交易等敏感信息筑起“量子级盾牌”。
产业焕新:让老工业与新技术握手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的煤矿、焦化厂等传统产业曾面临“高耗能、高风险、低效率”的困境。尤其是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让户外作业成为“苦差事”——矿工裹着厚厚的棉衣在矿坑里穿梭,矿卡司机盯着结冰的挡风玻璃小心翼翼行驶,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事故。如何用数字技术改变这一现状,让老工业焕发新活力?内蒙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华能伊敏露天矿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气温达零下48.5摄氏度,夏季温凉短促,最高气温可达零上43.5摄氏度,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但矿坑里却看不到太多工人——100辆无人矿卡正沿着预设路线有序穿梭,将煤炭从采区运往破碎站。这些“钢铁巨兽”的背后,是中国移动5G-A 3CC技术构建的数字底座:单基站覆盖范围达500米,能穿透粉尘和浓雾;20毫秒的低时延确保矿卡在陡坡与弯道间精准避让,哪怕前方突然出现障碍物,也能瞬间刹车。“以前矿上冬天最冷的时候,驾驶室里的暖气根本不管用,工人的手套都能冻在方向盘上,现在远程操控中心里暖烘烘的,喝着热茶就能管理矿卡。”矿场工作人员指着监控屏向记者介绍。
当夕阳为草原镀上金边,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的灯光与远处蒙古包的炊烟交相辉映。从“宽带边疆”到“算力枢纽”,从“智慧矿山”到“云端生活”,数智化正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改变着内蒙古的发展轨迹。这里既有“天苍苍,野茫茫”的生态底色,也有“算力强,产业旺”的发展活力。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