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2025年,在国产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持续加快的同时,商业航天企业IPO进程也明显提速。
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兵科技”)在江苏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这意味着我国又一商业火箭独角兽企业启动了IPO进程。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自今年7月29日蓝箭航天宣布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后,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微纳星空、国星宇航等先后启动了上市辅导工作。此外,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企业也传出正在筹备上市计划。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增至500余家,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中国商业航天企业IPO进程明显提速,这背后是资本市场政策的重大转变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了规模化、资本化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产业双重加持 商业航天IPO提速
备案报告显示,天兵科技成立于2019年4月11日,注册资本3.9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康永来。康永来同时也是控股股东,直接持股比例为23.49%。
公开信息显示,康永来是工学博士,从事运载火箭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近20年,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室主任。
而据天兵科技公司官网介绍,公司拥有数百名航天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38岁,其中拥有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人员占比67%,获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95%。
2023年4月,天兵科技自主研发的天龙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2025年9月,天兵科技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一级动力系统全系统海上试车,刷新了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
今年10月,天兵科技宣布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两轮融资由国裕高华、济钢集团、东方资产、申万投资、中银资产、贵阳工业发展基金、北交联合、青水慧星等多家机构共同完成。
实际上,天兵科技只是近期商业航天企业IPO大军中的一个最新案例。7月29日,蓝箭航天在北京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拟通过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随后,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微纳星空等纷纷宣布了上市计划。
“商业航天企业集中冲刺IPO,主要得益于政策和产业层面的双重推动。”一位商业航天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科创板上市标准的优化为“硬科技”开了绿灯。而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从早期的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记者注意到,2025年6月,证监会重启并扩大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这套标准专门针对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它不再将短期盈利作为上市门槛,而是更看重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这为前期投入巨大、盈利周期漫长的商业航天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成本已较早期水平大幅下降,未来仍有下降空间。随着更多民营火箭补充发射资源,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
“与此同时,多家公司的新型可回收火箭(如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已进入首飞前的最后测试阶段,有望大幅降低发射成本,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上述商业航天从业人士表示,不断的实践和技术的突破也打开了未来市场空间。
据赛迪智库预测,到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国家主导的多个万星星座计划(如GW星座、千帆星座)已进入密集组网阶段,带来了海量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需求。
财通证券表示,多款民营公司火箭首飞在即,火箭瓶颈环节有望实现突破,加速火箭、卫星环节相关公司订单进展。
支持和规范并举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这波IPO浪潮将对国内商业航天产业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上述商业航天从业人士称,对企业来说,上市能为企业提供宝贵的长期资金支持,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人才激励,加速技术迭代。同时IPO过程要求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管理规范化、财务透明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而对行业而言,龙头企业的上市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活力,从上游的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到下游的地面设备、网络服务和行业应用,整个生态圈将受益于资本注入而加速成熟,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未来航天产业格局也将从过去的‘国家队’主导,逐步迈向‘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上述商业航天从业人士称。
记者注意到,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热情也已传导至A股,航天电子、中科星图等多家产业链相关公司被机构重点关注,被认为将受益于卫星招标和火箭发射的常态化。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目前A股中商业航天概念股有60余只。从机构关注度来看,菲利华、中航西飞、航天电器、航天电子等个股机构关注度较高,均有10家及以上评级;上海瀚讯、芯动联科、宗申动力等个股均有5家以上机构评级。
信达证券表示,政策及产业催化,商业航天产业换挡提速。以朱雀三号为代表的液体可回收火箭已经进入测试阶段,蓝箭航天等企业IPO推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扩容提速,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商业航天有望加速发展。
尽管前景广阔,但商业航天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盈利,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商业航天企业大多仍处于亏损状态。如何通过技术突破(如火箭回收)和规模化生产,持续降低制造与发射成本,并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坦言,目前中科宇航固体火箭的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6万至7万元,受发射模式影响,公司整箭包机因载荷独享价格相对更低,拼箭发射因需协调多载荷适配与发射计划,单位成本会更高。
星际荣耀董秘李勇鹏则认为,从商业火箭企业的实践角度出发,火箭运力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的长期价值最终取决于下游应用。目前,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已开始普及。未来,随着与5G/6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商业航天有望在应急通信、远程驾驶、全球互联等更多领域催生革命性的应用。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