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吴静 北京报道
10月24日,第二届生态治理(南森)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生态城市 融合共生”为主题,发布了“十五五”美丽丰台建设场景及水系生态治理行动,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绿道、城市公园环绿道两大项目立项。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生态建设上,丰台区坚持系统治理,通过全域增绿、融入“两园一河”建设、营造花园场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大会现场,丰台区正式发布“十五五”美丽丰台建设场景,围绕“绿色赋能·低碳转型”“水岸共生·美丽河湖”“锦绣花城·花园典范”“无废循环·城市新生”“宁静守护·城市舒音”“智能中枢·慧治生态”六大方向,系统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绿色出行方面,丰台区将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网络,推动丰台站“绿谷花园”TOD一体化建设,联动地铁郭公庄站、云岗站等区域发展。水环境治理方面,以永定河为生态主轴,建设贯通全域的滨水生态廊道。花园城市建设方面,围绕“三大门户、一廊、一城”推进绿化美化,发展花卉经济,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此外,丰台区将推动生态环境数智化转型,建设“丰台无废大脑”智慧监管平台,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固废监管体系。噪声防控方面,推广低噪声路面、隔声屏障等新型技术,构建“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智慧监管”的防治体系。智能监管方面,打造“一体多平台”架构,推动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生态治理精准度。
值得关注的是,丰台区将依托人工智能建设高效“黑灯”实验室,推动环境监测智能化。同时,创新打造“博士林场”,推动抗旱楸树、百草中药示范园等科技示范项目落地,实现林下经济高效转化,树立“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丰台样板。
据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介绍,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已提升至48%,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加快建设3307亩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凉水河“榴香森林”亲水公园建成开放。全区已建成33处“乐学公园”,开展300余场公园内课程实践活动,推动生态与教育深度融合。
作为丰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节点,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在大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丰台区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的生态文明教室正式揭牌,将打造植物认知区、耕读教育区、自然探索区等十大教学场景,推动青少年自然教育实践。
据悉,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目前已建成万亩绿地,未来将按照“一轴、三区、四线”空间格局推进建设。东区聚焦国际文化交流,中区突出南苑历史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区则以花卉产业为导向,延续“花乡”传统,发展“花园”经济,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正成为中心城区内最大的候鸟栖息地与观鸟胜地,目前已记录到野生鸟类117种,成为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补给站。
生态治理迈向系统化、智慧化、国际化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上公布的另一重要成果,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的“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2033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项目,成为全球首批25个入选项目之一,标志着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该联盟联合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推动建立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长期生态定位观测站网络,覆盖东北亚、大黄海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未来十年,联盟将开展三大行动:建设雄安迁飞通道大科学中心、推动“迁徙鸟类学”国际课程共建、开展珍稀候鸟栖息地保护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大会期间,政府部门、央国企与科研机构共同发布“水系生态治理行动”,聚焦永定河、凉水河等流域治理,推动“碧水穿城映新景、湿地润城筑未来”目标落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列宇现场发布了“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的融合,实现流域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与动态预警,推动水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
据悉,“十四五”期间,丰台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级和市级考核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十五五”期间,丰台区将强化滨水空间一体化设计,推进凉水河(石榴庄段)景观建设,探索构建“蓄滞洪区+湿地”生态复合体,提升城市韧性。
作为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绿道(丰台段)和城市公园环绿道(丰台段)在大会上正式立项。前者总长77.5公里,串联区域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后者聚焦市民休闲需求,串联凉水河、马草河等4条水系,连接37个城市公园绿地,构建覆盖广泛的绿色休闲网络。
后续,丰台区将持续推进绿道品质提升,沿线增绿添彩,植入服务功能与多元业态,为周边273万群众提供绿色出行、休闲健身、文化游憩服务,打造“丰花之链 山水相约”的城市绿色丝带。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