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道路上,新能源汽车穿梭不息;港口中,人形机器人与智能集装车协同作业。无人小巴、AI 上车、智能座舱…… 一系列智能出行场景,正深刻重构人类的交通生活图景。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变革,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跨越,为迈向汽车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产业在规模扩张、技术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发展及政策生态完善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在汽车规模上一个台阶之后,中国迎来了智能网联汽车的飞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立了涵盖全产业链的完整产业体系,技术水平、推广规模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一定优势,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跃升和爆发在“十四五”期间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持续攀升,连续创下历史新高;二是新能源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的约135万辆,跃升至今年的预计超1600万辆,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三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逆转,市场份额从2020年年中的约30%,强势提升至目前的约70%,改写了中国车市的竞争格局;四是出口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出口量今年预计可能接近700万辆。
产业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经济支柱地位凸显
在“十四五”期间,汽车业已跃升至中国第一经济支柱,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比重的10%,成为稳增长、扩就业的关键力量。
而这离不开中国汽车的持续发展。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销与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其中,乘用车产销持续增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同时,“十四五” 期间,中国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汽车产业配套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截至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8万台,覆盖全国98%的服务区;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新能源汽车出行便利性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出口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除了产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汽车也在加速突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AI大模型加速“上车”,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62.1%。
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提速,也让创新范式不断涌现,商业化也在加速落地。据了解,中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践行“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梳理提炼出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协同式自动紧急避撞等十大功能场景,为八大智能应用系统商业化路径提供支撑,并启动成立试点城市平台公司联盟、城市群跨域连片协同、中外车企协同开发测试三项行动计划,加速技术量产应用。
交管信息服务也正在规模应用。据了解,“十城十车”交管信息服务规模上车应用合作推进,12个城市已实现4700余路口信控数据开放,车企、地图厂商接入多城交管信息,实现信号灯上车、交通事件提醒等功能,打通城与车数据链关键切口。
苗圩表示,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三大竞争优势:一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中国道路交通场景复杂,具有海量的场景数据优势。二是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激光雷达、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软硬件供应链逐渐形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非常活跃,支撑单车智能加车路云协同的基础设施具有先发优势。三是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在大范围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准入和上路的通行试点,采取小切口切入、附条件实施方式,稳步推进智能驾驶汽车落地。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智能网联标准化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领先地位。在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大会上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十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已构建起系统性、全维度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标准化工作紧扣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商业化落地全链条,形成“开拓”“引领”“强基”的进阶路径,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国际协调等领域迈入新阶段。
企业层面则朝着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研发投入屡创新高,多种技术路线共存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换电模式、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在市场上共存发展;车企的研发投入也屡创新高,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锚定智能化下半场 构建竞争新优势
事实上,中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高度重视。“十四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70余项产业政策措施,推出超过10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涵盖中小企业款项支付保障、行业稳增长、智能驾驶安全规范等领域,为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2025 年作为 “十五五” 谋篇布局的关键年,行业已明确以 “人工智能深化应用、车路云协同落地、全球化布局提速” 为核心方向,依托政策延续性与技术积累,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阶段迈进。
记者注意到,我国将编制专项规划,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到,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深化开放合作,支持中外企业深化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共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表示,将强化对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车辆的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 OTA 升级活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推动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确保产业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持续完善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汽车电子、智能座舱、网联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则强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创新应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面向未来,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加速创新场景赋能,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迈上新台阶。要加快打造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未来,汽车产业将进入“人工智能全面渗透、车路云协同规模化落地” 的新阶段。记者注意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在对《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路线图(2025—2030)》进行解读时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向信息通信行业提出了“长周期可用、稳定可靠传输、多场景适配、高安全防护”的综合需求,需要系统性结合多种通信网络、算力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泛在接入、能力协同、安全可信”的立体化网络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按需服务的稳定可靠连接与协同计算能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