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五年跃迁:中国汽车以正向设计重塑竞争力
2025-10-25 04:10      作者: 尹丽梅 张硕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这一时间节点的到来,意味着“十四五”即将画上句号。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5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这从国新办近期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系列数据中可见一斑:“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亦实现同期增长,市场规模大概翻了三番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行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性能。譬如,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了30%,但寿命提高了40%,充电速率也提升了3倍多,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

“十四五”时期,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新的五年计划启动在即,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市场消费不振的内部压力,中国汽车产业应如何走出低价无序竞争,实现质的提升?临近年底,业内外对上述问题的关注热度持续提升。

跃升与爆发尤为明显

“‘十四五’这5年,中国汽车总量在持续增长,年销量从2023年的3009万辆、2024年的3143万辆,至今年的预计3400多万辆,连续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也是在最近这5年。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仅约136万辆,而2025年全年销量规模预计将达到1650万辆。5年时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从2020年6月的30%左右增长至目前的约70%;汽车出口亦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出口量从过去十几年长期徘徊的百万辆级别,自2021年起一路攀升至去年的580多万辆,今年预计可能接近700万辆。”针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交出的答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表示。

“‘十四五’时期,中国汽车产业的爆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爆发也体现在高端化的大力开拓上。”许海东补充道。

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不再仅仅追求产量、规模,而是重点向技术含量更高、品牌价值更强、智能网联转型力度更深、产业链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加快了高端化突破的步伐,通过技术、设计以及电动化、智能化提升抢占中高端市场。具体来看,一方面,主流自主高端品牌的产品攻入传统豪华车腹地。从市场层面看,自主品牌在30万元—50万元价位的产品供给显著增加,其中理想、问界、岚图、极氪、小鹏、蔚来等品牌构成主力阵营。这些品牌推出的车型在智能驾驶、交互体验、空间设计等维度上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向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反向输出”技术。譬如,宝马在中国市场深度融合了华为鸿蒙生态;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推进跨国技术合作,同时其基于小鹏平台研发的两款车型预计于2026年在中国市场投放;东风日产与国内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丰田汽车联合Momenta开发高阶智驾。

此外,在国际市场开拓上,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正从早期单一的贸易模式向“品牌出海”“生态出海”升级。从“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逐级升级,推进本地化生产和研发,实现技术标准和品牌价值的全球输出。

“中国汽车产业在这5年中实现了爆发式发展,核心在于中国汽车企业具备了正向设计能力。我们知道了如何去正向设计汽车,如何把车的质量做好,并且具备了相应的检验检测体系去保证产品品质,这是中国车企能够在高端化方面实现突破的基石。”许海东称,在此基础之上,新势力车企加入“战局”,使得中国汽车品牌能更好地做到精准洞察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做到快速响应,使得产品迭代速度空前,市场竞争力加速提升。

许海东指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今年9月,各级别车型均实现正增长,其中C级和D级高端车型增速尤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品牌通过新能源路径实现产品高端化的策略已被市场接受。与此同时,在出口市场,高端新能源车型也受到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走向“十五五”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公报》指出,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由此可见,“十五五”时期,推动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口步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振消费,智能化、电动化融合发展,仍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已有事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纲领文件在近期发布。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指出,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挑战仍然存在,行业稳长任务依然艰巨。

《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指出,接下来,2026 年汽车行业的发展目标是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持续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提升乡村居民用车电动化水平。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保障平稳有序过渡;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汽车消费;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应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加强行业监管,加大标准宣贯实施力度,提高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效能,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向记者分析称,《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从着力扩大国内消费、持续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国际开放合作水平4个维度,提出了15条工作举措,为汽车行业的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为汽车市场持续向好提供了措施保障。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度交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这既是挑战,更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在一场行业大会上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政策体系,加快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等相关标准制定,优化生产准入管理制度,规范产业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