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三年跌超70% 港股医药板块何时“翻身”?
2024-08-20 06:08      作者:顾梦轩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顾梦轩 夏欣 广州 北京报道

自2021年6月以来,港股医药回调的幅度之大,持续低迷的时间之长令人惊讶。

如果不是数据,人们难以置信,从2021年6月1日到2024年8月19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已经下跌了72.5%。

不过,港股医药板块最近的表现给大家带来了一线希望。8月16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医药板块表现强势,港股医药股集体走强,其中京东健康(6618.HK)涨幅超过7%,药明生物(2269.HK)上涨了超过3%,百济神州(6160.HK)、石药集团(1093.HK)、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等多只股票涨幅均超过了2%。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板块的未来行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需求、政策变化、行业竞争等。但是长期来看,医药长坡厚雪的属性没有本质变化,老龄化和消费升级是奠定医药行业长期需求的基础,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内忧外患

港股医药长期表现低迷,投资港股医药的基金表现也长期不佳。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8日,在全市场投资港股医药板块的155只基金(其中包括被动指数基金、QDII以及主动权益基金)年内平均收益仅为-18.15%,且全部取得负收益,其中最低收益为-30.63%,收益率跌超20%的有68只,实属惨淡。

分析港股医药板块长期低迷的原因,前述大型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主要原因在于港股医药板块估值虽然处于历史低位,但扰动因素仍较多,内地受集中带量采购、行业整治、消费低迷等因素带来较大压力,而CXO(医药外包)等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板块受到地缘政治因素扰动较多。

今年4月中下旬,医药板块曾出现过一轮反弹。对此,恒越基金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板块在4月中下旬出现了一定反弹,因为公募基金一季报持仓情况披露后,医药股持仓比例明显下降,于是市场资金阶段性转向较少人关注的领域,叠加医药股一季报公布业绩普遍好于预期,投资者开始增加对医药板块的关注。但5月至今,医药板块又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首先是所谓的“比价政策”,要求线下药店价格必须与线上价格对比、不能超过线上价格,此外还要求院内与院外价格对比,这对药店以及主要依靠院外销售的OTC(非处方药)品种如中药等造成负面影响。其次海外可能对中国CXO行业实施制裁的传闻也使市场对医药行业信心进一步减弱。另外许多医药基金面临较大赎回压力,相关基金被动卖出股票以应对赎回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医药股波动。

恒越基金认为,医药板块的反弹高度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影响港股的关键因素除了利率,更需看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即使开启降息周期,也需要中国国内经济迎来改善,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反弹。目前医药板块开始出现了企稳迹象。一方面随着股价跌至当前水平,市场开始博弈三季度较低的基数效应,即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反腐行动导致的数据疲软,可能会为今年三季度的业绩提供一定支撑。另一方面,A股整体市场风格偏好有从高位向低位转移的趋势,医药板块作为绝对低位的板块之一,成为资金流入的目标。

A股港股密切相关

与港股医药板块相类似的是,内地医药板块也低迷已久。Wind数据显示,2021年6月1日至今,万得医药指数下跌49.15%,虽然跌幅未超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但跌幅依然惊人。

天弘医药创新基金经理郭相博指出,自2021年开始,医药指数连续三年负收益,医药板块正在经历史上最长的投资困难期。2024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趋势性的投资窗口期非常短暂,第一段机会是在2月份医药板块中小微市值股票在大幅下跌后的超跌反弹;第二段机会是在4月底到5月中旬,医药板块在机构低仓位、第一季度业绩利空出尽后的风格高低切机会,子板块轮动过后并未走出主线。

郭相博认为,2024年上半年医药板块的投资困境,实际上集中反映了自2021年6月份起医药板块走下神坛后,行业一直面对的两大问题,即子板块的轮番估值中枢下移,且板块缺乏持续性主线机会。究其原因,医药板块中大多数制造业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受到集采、谈判、比价、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政策扰动,叠加防疫周期和医药反腐等行动,很多公司的国内业绩呈现了巨大的周期性、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海外的国际化逻辑,近两年从CXO到低值耗材板块,却开始越来越密集地反映出地缘政治的风险。若我们抛开情绪和幻想,去仔细想想医药行业的破题点,会发现行业的中长期逻辑却十分清晰,即“创新”和“出海”。

郭相博指出,“创新”打开了医药板块国内发展的新范式。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国内的健康需求仍然是在不断提升的,国内目前的政策导向,更多的是在医保资金支出压力增加的前提下鼓励真创新,在支付、准入等多个维度鼓励真正解决患者临床需求的产品。这些创新类产品,可以打开国内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出海’是医保控费周期中最重要的增长动力。参考内需下行周期中的日本经验,国际化会是医药企业重要的增量空间。中国过去一段时期的产业积累,目前出海产品也逐渐进入到了产出周期,并且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与制造业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巨大竞争力。”郭相博说。

A股医药板块和港股医药板块之间有何关联?还是各自独立?

前述大型公募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A股医疗板块和港股医疗板块有一些相似之处,如行业政策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资金流动性方面,港股市场受国际资金流动影响更大。同时在投资者结构方面,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投资风格和决策因素与内地以散户和机构混合的结构有所不同。

“港股医药股和A股医药股的整体表现都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医疗环境,”恒越基金有关人士表示,如果A股医药板块表现不佳,港股医药板块很难有独立的行情。但港股中有许多创新药公司波动更大,加上港股没有涨跌停板限制,这意味着股价的波动幅度远超A股,但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港股市场整体氛围较好,港股创新药的表现可能会优于A股。并不能说港股的医药股机会更大,其机会主要来源于整个港股大盘的贝塔效应。

长坡厚雪本质不变

在采访中,受访人士皆对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的未来表示乐观。

前述大型公募人士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选取108 家港股医药上市公司进行分析,2023 年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7542.04亿元,同比增长6.84%,实现归母净利润 631.30 亿元,同比增长35.33%。各板块表现差异显著,营收端,除化学制药小幅下滑外,其余板块均实现增长;利润端,化学制药利润总额最高,其次为医疗服务和医药商业,生物制品中多为创新药,前期研发投入大、持续亏损,自2022年起亏损额已开始显著收窄,医疗器械企业也多为创新设备、高值耗材等,逐渐扭亏开始盈利。

该人士指出,当前,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医疗领域变革的重要因素,涵盖了医药行业的创新方向,如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AI为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帮助巨大。以创新药研发来说,国外一款真正创新药的研发按照过往经验可能需要花费10亿美元及10年以上的时间,但是AI能够帮助科学家和制药企业更好地找到新药研发的靶点,高效评估和预测候选化合物的结构和疗效关系,有助于更好、更快地研发新药。“整体来说,医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成长性赛道,历史上长期保持着1.5—2倍于GDP的增速,中长期发展逻辑明确,相信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赛道。”该人士说。

天弘中证医药100指数基金经理贺雨轩表示,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A股以及港股的医药指数走势与发达国家的医药指数走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同。2023年11月初开始,受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结束、降息预期不断增强、美债收益率快速下行的影响,发达国家市场的医疗保健、生物科技以及创新药的相关指数作为受此影响边际转向最明显的进攻性资产,普遍提前启动,上涨超过20%。而A股和港股医药对此并未反应,并自2023年11月起出现了约30%的下跌。“A股和港股医药在全球配置性资金视野中的投资性价比,会在最近半年与发达国家市场医药指数的阶段性背离之后,得到进一步的大幅增强。”贺雨轩说。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