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 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2024-08-31 12:08      作者:孟庆伟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频繁进入校园,加重了教师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8月29日下午,在国新办举行的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表示:“凡是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宣传不良价值导向以及含有商业行为的活动,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为教师减负松绑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基层减负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展了遏制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专项行动。

据介绍,教育部制定了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准入标准,指导各地梳理分析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基本情况,厘清社会事务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主责主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各地均结合实际研制准入标准。

孟庆伟教育部发布会.jpg8月29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情况,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等答记者问。本报记者 孟庆伟 摄

教育部还建立审批报备制度,指导各地加强统筹协调,严控总量。

俞伟跃说,目前全国各省均公布了进校园“白名单”,通过“叫停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大力压减进校园事项。未列入“白名单”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确需增加的,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且不得突破当年计划总量。

此外,要规范过程管理。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倡导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避免形式主义增加教师负担,并且要求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

俞伟跃说,下一步,教育部将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深化整改,适时开展“回头看”,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地区,加大指导整改力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将进一步强化宣传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同时,建立监测、举报、核查等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统筹推进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抽调借用等工作,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起减轻教师负担、规范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俞伟跃说。

推进评价改革

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据了解,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以来,教师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表示,全国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大约931.9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891.8万人,实现了数量翻番。同时,教师的学历层次也稳步提升,2023年,小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78%,比2012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93%,比2012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

同时,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更加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显著增加,特别是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岗位的设置,强化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目前累计评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8125名。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也达到56.7%,相比2012年的25.2%有大幅提升。

近年来,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和广大教师还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致力于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未来在教师资源配置和教师评价等方面,教育部表示,将深化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适应小班化、个性化教学需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配备,建立健全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教师管理数字化改革,以新技术融合提升教师管理效能。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认定教师资格4588.3万人,教师准入更加规范。在畅通教师发展渠道方面,我国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打破教师晋升“天花板”。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阶段是,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