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金融“五篇大文章”多点发力。《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不少消费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工作中,将目光聚焦到新市民群体,通过符合新市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推动业务创新。
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东近期在一场公开活动上表示,消费金融业已步入“精耕细作”的存量经营时代,并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更加注重场景化的精准服务;二是更加注重数字化的智能风控;三是更加注重精细化的用户运营;四是更加注重规范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就已明确新市民范围。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新市民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其金融需求也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新课题。
结合政策,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聚焦新市民群体,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如推出“家庭消费贷”“立业计划”等金融产品。
李如东认为,目前行业发展更加注重场景化的精准服务、更加注重数字化的智能风控、更加注重精细化的用户运营、更加注重规范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我们近期也通过‘有期贷’等金融服务,围绕数智驱动的发展模式,强化数字化风控和精细化运营,助力促进扩大消费。”
记者注意到,前不久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报告(2024)》也关注到了新市民群体存在的需求问题。“由于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全、有效抵质押物不足,消费需求小而散,传统金融服务渠道难以覆盖,无法满足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对此,新市民在获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机构风险控制而难以进行差异化筛选,被阻挡于服务范围之外。
对此,中信消金总监彭南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融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产业的新蓝领、新白领、新创客等客群普遍面临刚性支出多、保障性低、资产或抵押物不足等问题,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将有效解决用户额度低、利率高、流程长、审批久的痛点。
(编辑:李晖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