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丽朝 北京报道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体系化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行动方案》设定了量化目标,到2027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取得扎实成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形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转型标杆。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
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工业企业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为了提升数控化率,企业一方面将对工厂的部分老旧设备进行更新;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相对新的设备,计划加装数据采集接口,进行数据采集改造。“预计通过本轮设备更新和改造,公司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从目前的70%上升到85%以上,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升”。
按照《行动计划》,试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然而,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推动数字化转型面临挑战。
山西一家装备制造企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治理难题,另一个是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对于数据治理,制造企业在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中,由于建设目的和使用方式不同,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许多数据难以用于决策。”上述制造企业人士说。
他表示,当前他们企业正在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意味着要将产品从生到死所有数据都汇聚起来,但现在同样一个数据在不同环节叫法不一,这比较麻烦。“未来,应该首先制定数据处理的标准规范”。
对于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生产业务和数字化的融合,需要既懂IT又懂生产技术的人才,但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比较稀缺。“在数字化过程中,按照我们的经验,应该以业务人员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弱化IT,而是只有真正懂业务的人员才懂每一个工序的难点、痛点。现在,我们也在着重培养一批对IT感兴趣的业务骨干,让两者真正融合起来。”上述制造企业人士表示。
针对上述问题,《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工作组,研制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行动方案》强调,加强人才保障。利用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分层、分类提供培训课程资源,组织开展大规模数字化培训。开展数字化转型职业标准、人才标准开发与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在12月13日召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扩大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表示,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建成全国综合信息服务“一张网”,分行业、分区域建设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为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行动方案》提出,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快中小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数字化基础水平。完善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等多层次云平台布局,推动现有工业软件产品云化迁移,形成云化软件供给目录。支持地方探索“上云券”“算力券”等优惠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上云用算提供支持。鼓励算力中心提供“随接随用、按需付费”的云端算力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用算成本。
(编辑:杜丽娟 审核:张荣旺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