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雪波 成都报道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是每年各地两会的关注重点之一。在2025年四川省两会期间,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朗基乡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指出,尽管近年来成渝两地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但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应该加强科学技术交易市场的系统性建设。
成渝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被寄予厚望。《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2024年,《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获得科技部批复。方案提出,到2035年,面向“一带一路”技术转移枢纽基本建成,在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要素集聚高地和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高地。
在科学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其实已经有地方作出了尝试。2024年4月,贵州技术交易市场成立,旨在建设技术交易有形市场,打造集常态化数字成果展示、产学研活动、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科技转化成果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李斌介绍,近年来,成渝两地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合作以及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24年,两地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合作活动,如“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成渝专场”,旨在促进高新区、企业、高校及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深度合作。此外,天府绛溪实验室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成立,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李斌发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不足。他指出,目前成渝两地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政策壁垒依然存在,影响了转化效率的推进。此外,多元成果转化路径的缺失也限制了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李斌建议,成渝两地政府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协同成果转化机制,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发布两地科技成果信息,并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同时,还应加强科研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
加强产学研用转换合作
在推动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无疑是关键一环。李斌在两会期间特别强调,应深化成渝两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李斌指出,近年来,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共同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然而,合作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为此,他建议两地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基地和示范企业。
同时,李斌还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他表示,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企业、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此外,李斌还建议成渝两地应加强跨区域领军人才的交流与引进。他认为,成渝两地应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跨区域吸引和汇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具体操作上,李斌建议可以加大对领军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包括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
记者从近期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两地成立了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形成,在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领域实现了一批合作成果的落地转化。
(编辑:王金龙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