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冲击下,“金饭碗”不香了?
2025-03-28 01:03      作者:郝亚娟王柯瑾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郝亚娟 王柯瑾 上海、北京报道

随着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披露,银行业人力结构变革的轮廓越发清晰:尽管员工总数普遍下降,但金融科技人员逆势增长。

这场由AI技术驱动的降本增效浪潮,正在重塑银行业的就业生态。进入2025年,随着越来越多银行接入DeepSeek,银行员工将何去何从?AI对员工有哪些替代?未来银行员工如何转型?

减员成关注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多家银行员工人数减少,尤其是中后台员工数量和管理支持人员减少,而研发技术人员增加。

与2023年相比,截至2024年年末,平安银行集团共有在职员工41011人。其中,业务人员由34496人减少为32305人,管理支持人员由2884人减少为2317人,但专业技术人员由5739人增加到6389人。

截至2024年年末,交通银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9041人,较上年年末增长15.7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9.44%,较上年年末上升1.15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研发人员数量从2023年年末的10650人增加到2024年年末的10900人。

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随着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银行各分支机构的业绩指标越来越难达成,这也促使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降本增效,优化人员结构。另外,在改革化险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一些中小银行控股银行由于涉及兼并重组,出现了一些冗余人员,也需要进行精简。

不仅如此,从日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发布的2025年度春季招聘公告看,今年春季招聘规模较上年亦有所减少。

银行究竟需要何种人才?

一边是AI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一边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做?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银行要积极调整管理机制,为员工搭建广阔的职业平台。“如通过优化岗位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完善的各类人才晋升通道,多渠道选拔使用人才,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队伍的建设。同时,根据岗位职责赋予经营管理人员合理的业务权限,创新高层次人才参与经营管理的方式;加大高层级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使高学历、高价值、高绩效的专业人才能够得到合理激励。”

在2025年博鳌双论坛上,毕马威中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指出,人工智能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才是价值所在。他预计人工智能的热点将从算力算法向行业深度应用转移,未来两年将迎来人工智能应用大爆发的时代。随之而来,通用大模型也将转向行业垂直模型乃至企业私域模型部署。在模型本身成本大幅下降的同时,并发出更大的颠覆性应用价值,并催生AI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

人才和数据是企业布局人工智能的关键。刘建刚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被赋予更多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但是人的决策能力依然不可替代。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了岗位职能的重新定义和转型。企业需要优化人才招聘和培养体系,提升员工与人工智能系统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AI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银行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

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康耐仕(CONNECTUS)方面指出,中小微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在我国的税收、经济增长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无论是银行业、融资保理公司,还是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服务的金融公司,都将从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调整,随即带来新的岗位需求,如销售型岗位、产品设计型岗位、风控类岗位都是热门招聘岗位。

康耐仕方面提到,国内企业的“出海”热度越来越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在2024年显现出一定的成绩,2025年将继续加快“出海”步伐,在此过程中,面对“出海”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变化,银行业能充分发挥自身跨境业务优势,在平台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发力,因此预测以下这类岗位将成为一些热门岗位: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岗位、供应链金融类岗位(包括技术类)、风控类岗位等。另外,由于跨境交易量的增加,衍生出更具体的更新的一些用户需求,如更多样的支付工具需求、更丰富多样的交易平台等,因此一些支付公司的相关位置的招聘需求会是下一个热点。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