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放缓 对公业务“扛大旗”
2025-03-28 02:03      作者:张漫游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报陆续出炉,对公业务以亮眼表现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多家银行战略重心向对公领域倾斜,通过聚焦重点行业、创新服务模式及深化公私联动,探索新增长路径。

然而,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防控压力与客户分层管理难题仍考验着银行的战略定力。业内人士建议,下一阶段需强化数字化能力、完善生态协同,方能在对公赛道上持续领跑。

对公业务深耕:从“大而全”到“专而精”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此前一度强调零售转型的银行开始加大对业务的关注和投入。

如招商银行2024年实现批发金融业务税前利润839.1亿元,同比增长20.48%;平安银行批发金融业务净利润占比为79.7%,2023年同期为63.6%。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看来,与早期对公业务发展阶段不同的是,这一轮的调整与发展有四个关键点,一是聚焦战略客户与行业,二是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三是整合零售与对公资源,四是完善组织与人才建设。

在聚焦战略客户与行业方面,曾刚认为,银行倾向于加强对国家重点行业、区域龙头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例如,通过精准服务制造业升级、新能源行业等,抢占产业链融资先机。

从银行实际看,平安银行对公业务提出“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为“做精行业”,该行聚焦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的稳定增长,2024年,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4424.56亿元,同比增长35.4%;同时,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的新场景、新模式,2024年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2159.88亿元,同比增长41.9%。为“做精客户”,该行建立从战略客户到小微客户的客户分层经营和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客户做精。

在国有银行方面,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在2024年业绩报发布会上提到,下一步该行对公业务将做好重点客户,做好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加大中型客户拓展力度。“截至2024年年末,我行中型授信客户数量近两年时间接近倍增,贷款增幅高于对公贷款平均增幅,贡献较为突出。2025年我行将把做优做强中型授信客群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聚焦科技金融、重点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客群的拓展营销等措施,持续提升中型授信客户数量。”

在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曾刚认为,银行应依托自身在个人客户服务中的数字化优势,将技术扩展至对公业务,通过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支付结算等创新产品,打通企业资金流、信息流,提升服务效率。部分领先的银行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对公业务场景建设,整合搭建对公服务的“金融+非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以覆盖企业客户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要。

3月27日,在中信银行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谷凌云谈到该行对公业务良好的发展趋势得益于多方面原因,其中依托于全行的科技实力,该行在提升对公业务工作效率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公私联动:从“双轮驱动”到“生态闭环”

实践中,银行通过“公私联动”可以实现与零售业务的协同发展,达到双轮驱动的效果。

平安银行在其2024年业绩报中多次提到了“公私联动”。该行方面称,2024年重点拓宽公私联动、平台获客引流、工资代发等场景,带动存款规模增长,促进低成本存款沉淀;在私人财富服务方面,该行深化客户分层服务策略,通过做深综合金融、强化公私联动,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组合,推动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的双重提升。

曾刚介绍道,“公私联动”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强化交叉销售。“对公业务可以成为零售业务的重要引流渠道。通过服务企业客户,可拓展上下游企业和个人客户,如企业主、员工养老金、薪资代发等。零售客户资源也可反哺对公业务,比如通过高净值个人客户拓展其关联企业资源。同时,产品服务互补,推动协同发展。银行可以在供应链金融、企业年金、对公存款等场景下,嵌入消费贷款、理财等零售金融产品,实现‘公私联动’,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例如,围绕企业,为其员工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形成业务闭环。”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对公业务的过程中,要注意风险防控。目前,对公业务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但也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的特征。

“多数银行数据显示,对公业务的不良率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加强授信结构优化,减少高风险领域敞口;另一方面,风险化解、清收力度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曾刚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政策支持与经济逐步修复的背景下,重点行业如新能源、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资产质量较好,风险可控;但部分传统行业如房地产、传统建筑业,仍面临较大压力,不良率维持高位。“另外,尽管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效果显现,融资需求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微企业因产业链上下游波动或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仍面临一定违约风险,这对银行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曾刚提示道,银行应注重提前布局风险管理。“银行普遍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行业风险,对高风险领域实行差异化授信和早期预警机制,以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