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在国内,尽管有政府文件支持,但车路协同存在开发火热却落地困难的状况,原因在于忽视市场力量。”针对国内车路协同技术发展现状,国家智能交通系统(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
3月2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王笑京分享了国内车路协同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各项国内外案例。通过分析,王笑京表示,车路协同的推进,宜采用低成本策略,充分结合现有资源,并以逐步演进的方式进行,如此方能收获较好的成效。此外,在既有服务体系之上拓展车路协同的应用范畴,同样也能够有成效。
对于未来具体发展的路径,王笑京提出要转变发展思路,建议摆脱对高成本硬件的依赖,重视6G技术发展但保持理性投入。
根据王笑京介绍,车路协同并非新近才出现。从国际视角看,2003 年美国运输部在马德里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正式宣布启动车路合作研究,随后欧洲、日本等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相关方面对车路协同进行了多番评估,成果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国内,尽管有政府文件支持,但车路协同、车路云存在开发火热却落实落地困难的状况。相较于国际,我国起步较晚,各方虽投入巨大,组织了众多城市高速公路的试验与示范,然而评估结果显示均未成功。”王笑京表示。
据了解,有专家指出,当前车路协同技术尚需突破,经济规模不完善,建设模式不清晰。
“但这并非意味着毫无建树,低速无人车在配送行业成绩斐然,车路协同和车路云在港口、矿山、农业等领域也得到了良好应用。”王笑京表示。
对此,王笑京举例称,宁波舟山港梅东码头采用大规模混现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集卡与有人驾驶集卡可在港区混行,全面实施车路云三体协同、5G专网及云控平台。经济效益显著,原本港区内300多名集卡司机,如今仅需15名,每年节省人工费用 6100多万元。港区5G专网布局良好,因为港区工艺流程调整方便,各种设备联网需求得以满足,且所有车辆均可接入专网。不过,该体系应用于开放且场景复杂的道路时,在成本覆盖和效益方面存在疑问。
他还举例称,江苏沪宁高速公路,针对交通量大的问题,实施过程中,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每公里投资400万元。在部署的100公里路段,通行流量增加12%,通行速度提高19%,交通事故和拥堵时间分别下降29%和48%。在王笑京看来,这样的投资对于高速公路来说并不高,但是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对此,王笑京认为,应调整推进内容和方式,需摆脱依赖高成本硬件的建设思路,创新实现方式和手段。“一方面,高算力硬件部署成本高,城市短期内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存在高度风险,一旦中心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城市瘫痪。高速公路首要任务应聚焦设施和交通安全,交通运输部今年已将此作为重点部署。对于路侧通信或交互装备,道路运营方或城市管理者若要投入,可考虑混合通信。”他表示。
另外,王笑京还认为,应关注6G发展,做好应用准备。
“当前5G在交通领域存在不足,无法支持真正的无人化以及高可靠的自动驾驶。虽然普遍认为6G可解决相关问题,但从5G过渡到6G,道路方存在困扰,因许多地方要求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建设路边设备,而目前运营方多不愿参与。”王笑京说。
他进一步表示,道路交通行业通常无须建设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应以商业化采购服务为主,如购买带宽和数据量。特殊区域如港口可从经济角度考量建设专用通信系统。
王笑京认为,对于6G发展,需考虑经济因素以及万物互联、人机物对通信的需求。同时,应走重视硬件但不依赖硬件的技术路线。另外,交通领域应密切关注通信行业变化,对于路侧装备建设,应优先考虑购买服务。
最后,王笑京表示,车路协同历经30多年发展,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概念持续构建,新一代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正在形成,数字化和AI是基础技术。我们需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要破除完全依赖硬件的观念,从社会和经济角度谋划,对新一代通信技术采取恰当应用策略。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