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算力企业评价模型 银行推出“算力贷”
2025-03-30 08:03      作者:郝亚娟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针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面临的算力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等问题,银行在创新产品。

3月28日,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发布“算力贷”产品,该产品是江苏银行针对算力行业硬件投入大、研发门槛高、场景应用广等特点,通过专项审批模型,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满足算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以及订单融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市场对人工智能企业的重要资产,比如算力、语料等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估标准、方法,数据确权、模型价值评估等配套制度滞后,影响融资的可得性和成本,这就需要银行创新审批模式,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创新授信审批模式

近日,在2025年“智算申城”高峰论坛上,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算力贷”,针对算力行业硬件投入大、研发门槛高、场景应用广等特点,通过专项审批模型,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满足算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以及订单融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数据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优刻得股份有限公司、增擎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悦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五家企业进行了“算力贷”首批银企合作客户签约,授信总金额达1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有别于传统授信审批重点参考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方式,“算力贷”独创算力企业评价模型,将算力算效水平、团队人才结构、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等评价因子引入评分体系,通过科学测算,将企业分为“A、B、C”三类,评分结果直接运用至信贷审批准入、授信额度定量等决策依据,促进企业算力水平提升;同时,创新引入数据资产质押等缓释措施,使“智本”变“资本”,有效解决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在授信方式上,“算力贷”不仅兼顾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还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订单融资等需求。其中,流动资金贷款最高额度达1.5亿元,期限最长为5年;固定资产贷款最高额度可达项目总投资额的80%,最长期限达10年;针对取得大厂订单的初创型企业,最高可按合同金额的80%获得授信支持,充分填补了股权资本投资的空窗期,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也为银行提供了机遇。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毕马威中国发布《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前沿趋势报告》显示,十大领域构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其中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大脑”大模型能力边界有望持续扩展。

丰富人工智能产业金融服务

记者注意到,银行纷纷推出了针对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方案。今年1月,中国银行发布《中国银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指出,未来五年,计划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债合计不低于3000亿元,同时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相适配的专项制度保障,服务产业链各环节金融需求。在服务人工智能要素供给方面,该方案提到算力和数据是AI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其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通过股权、贷款、债券、保险、租赁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全面支持智算基础设施的发展。

3月12日,工商银行同福支行落地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千万元级算力贷款服务产品。

同时,政策也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贷、云量贷等金融创新试点,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将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开展多元融资。

《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到,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政策支持力度。

赛迪智库认为,持续提高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中小企业进行培育、规范和上市辅导,做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上市或挂牌的梯队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融资限制,打造“专精特新贷”等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的优质金融产品;持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发展,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

毕马威中国通信、媒体及科技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卢鹍鹏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抓手。针对技术瓶颈、应用场景碎片化及生态构建等挑战,中国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共同体,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原始创新活力;企业应勇担创新主体责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机构需利用创新资本工具,为长周期研发带来“耐心资本”,共同助力中关村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燎原之地”。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