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日,湖北银行、遂宁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相继接入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到,联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税务总局等深化信用信息共享,丰富共享内容,优化共享方式。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包括信用信息体系、融资担保机制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机构主体则应充分焕发创新活力,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开发既能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又能做好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力建设的产品。
动态数据破解“首贷难题”
资金流信息平台是中国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建设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及维护,旨在推动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资金流平台提供的“明细汇总产品”与“信用信息报告”,涵盖企业近36个月的账户资金情况、公共机构缴费、第三方支付往来等关键数据。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31家首批试点金融机构开发建设资金流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商业银行可通过资金流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状况、收支能力和履约情况等,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破解中小微企业无信贷记录或记录单薄难题、提高首贷率,从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小微企业缺少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高质量信用信息,是制约金融机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仍然有大量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是“信用白户”,没有信用记录,或者信用记录单薄。资金流信用信息是中小微企业重要的信用信息之一,能够全生命周期地动态反映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收支状况、偿债能力、履约行为。
众邦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资金流信息平台调取的跨行资金流数据,结合该行自主研发的智能风控模型,可大幅提升授信评估的全面性和效率,尤其为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公平的融资机会。尤其是对于“首贷户”或缺乏征信记录的中小微企业,此类动态资金流信息将成为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助力银行实现“敢贷、愿贷、能贷”。
“中小企业的经营波动较大,此举将根据动态资金流信息,使银行能动态调整和更新授信模型,借此优化信用评分体系,降低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误判风险。同时,银行可利用平台上丰富的数据,有条件开发更多定制化金融产品。”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力推信用信息共享
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为信用信息共享按下“加速键”。今年5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在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保障方面,明确巩固“信易贷”工作成效,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持续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提升共享信息质量。引导银行加强信用信息在贷前、贷中、贷后中的应用。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在我国,信用数据比较分散,主要是“一个中心、多个来源”:“一个中心”是央行征信中心,“多个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公共数据、金融机构借贷数据、互联网巨头用户数据、通信运营商通讯数据等。近几年来,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在整合开发数据、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不过,董希淼也指出,虽然当前政府、金融机构等在信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也有不少跨部门合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多部门协作。
对此,董希淼建议,一是政府部门间要破除壁垒,拔掉“数据烟囱”。要破除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破除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打通信息孤岛。未来,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消费场景+业务产品”“线上+线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三是要进行跨业态的合作,合纵连横,延伸数据范畴。大数据时代,客户立体画像的塑造需要多维数据的支撑,这就需要多部门、多领域数据的合作。比如,通过政府部门获取用户社会属性信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用户财务状况等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消费行为信息,进而全面勾勒用户的立体画像。
“银行可主动申请扩大试点、接入平台,通过技术对接实现数据交互,并积极协助引导中小微企业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设数据账户,补充资金流水信息,作为授信增信依据。”沈佳庆建议。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
-
-
2025-07-01 秦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