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茂利 张硕 上海报道
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论坛间隙,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中国首席代表兼总经理张琳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这位深耕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多年的专家,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当前产业变革的深度:“我们调研会员单位发现,会员单位中超过70%的企业正在加码中国研发投入,资金将集中投向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
“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德汽车合作进入2.0时代的重要标志。”张琳告诉记者。
谈及“2.0时代”的内涵,张琳认为核心在于“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的深度融合。他特别解读了“中国速度”:“中国速度绝对不是卷,也绝对不是‘996’的加班文化,而是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
这种效率正在改变德系企业在华战略——德系品牌不仅扩建研发中心,同时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将创新触角延伸到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
在张琳看来,这种研发本土化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转移,而是双向赋能:“我们希望实现德国质量加中国速度的双赢局面。”
供应链重构是另一个深刻变革。张琳表示,德企与中国供应商现在更像是交织的网状生态,合作模式已从单纯采购发展到联合研发、相互持股。
对于近期热议的中国车企出海话题,张琳给出了务实建议:“欧洲市场的合规是全生命周期的考验。”
张琳解释:“在欧洲,从产品准入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关乎品牌生存。”
“当年德国车企进入中国时,花了很长时间理解中国市场;现在中国车企去欧洲,这个学习曲线可以较短。”张琳分享。
访谈中,张琳用“支点”比喻中国在全球化汽车产业中的新地位:“对德企来说,中国早已超越销售市场的定位,成为撬动全球创新的支点;对中国车企而言,欧洲则是检验全球化能力的试金石。”
在张琳看来,中德汽车产业正在书写一种新的合作范式——不是谁引领谁,而是在碰撞与融合中共同定义未来出行的标准。这场始于40年前的合作,如今正以研发协同为引擎,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