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北京报道
曾经被视为“金饭碗”的银行岗位,正越来越多地采用劳务派遣模式。
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收到的银行“派遣制”录取通知,引发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银行使用派遣制员工的岗位早已不再局限于基层柜员,信用卡、运营、IT等业务条线也成为“派遣主力军”。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目前,大型银行已陆续将不少派遣员工‘转正’,管理更加顺畅,员工的归属感也显著增强。但在一些股份制银行乃至中小银行中,派遣员工依然占比较高,应尽快推动有条件的派遣员工实现身份转化,让其真正融入机构文化、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派遣制渐成趋势
某农商行发布的综合柜员招聘岗位,明确标注为劳务派遣身份。
某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条线的招聘信息也显示,该行正通过派遣方式招聘三类岗位人员,分别是信用卡营销经理助理、消保管理助理以及特殊资产管理助理。
“劳务派遣员工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属于派遣公司的员工,只是被派到银行等用工单位工作。正式工则直接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是用工单位的直属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的劳动合同是和派遣单位签订,正式员工的劳动合同是直接和直属用人单位签订。”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青睐派遣制的原因显而易见。在成本控制方面,劳务派遣能减少正式员工的社保、福利等长期支出;在人员配置方面,银行可根据业务高峰灵活增减派遣员工,避免人力闲置。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派遣员工与正式工在薪酬、福利、晋升机会上的差距,导致其身份认同感弱,工作积极性受影响,人员流动性居高不下。
不同银行在劳务派遣上的“成本账”差异也颇为显著。某西部银行披露了劳务外包用工情况,2024年该行劳务外包工时总数183744 小时,劳务外包支付的报酬总额7093391.91元,约合38.60元/小时。某东部沿海地区银行2024年劳务外包工时总数14535222小时,劳务外包支付的报酬总额100328万元,约合69.02元/小时。
成本与效率如何平衡?
随着劳务派遣规模不断扩张,关于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的平衡问题,正成为摆在银行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考题。
事实上,大量派遣员工在身份认同、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困境,其高流动性、低归属感,也给银行的服务稳定性与内部管理带来了挑战。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派遣员工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而很多银行鉴于用工性质,很少去关注和引导。银行派遣员工一开始还有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随着对工作愈加熟悉,工作能力的提高,他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银行却很少注意他们需求的变化,造成派遣制员工很难有归属感。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大量被派遣员工离职,银行员工流动性加大、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减反增。
付建也认为,劳务派遣确实存在效率与风险问题。员工流动性高会导致业务连续性受影响,频繁的岗位交接可能降低服务质量;归属感缺失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协作。长期来看,这种用工方式可能损害银行的服务品牌和内部凝聚力,特别是对需要专业积累的岗位更为明显。
对此,付建建议,银行应根据岗位性质科学设置用工方式:“短期性、辅助性岗位适合派遣,如临时项目或旺季支援;而核心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等岗位应尽早推动转正。同时,应建立明确的转正机制,设定年限与标准,给予表现优秀者转编机会;落实同工同酬,在奖金、培训等方面平等对待;构建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厘清哪些岗位必须正式编制。”
比如,某股份行的一则招聘显示,招聘零售房贷客户经理助理、公司客户经理助理,录用人员为非行员编制员工(即劳务派遣制劳动用工),录用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该公司为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开立社会保险账户,缴纳社会保险金(即五险一金)。表现特别优秀者,服务满2年后,有机会转为正式编制员工。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指出,面对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一家银行要健康发展,就要夯实管理层,向内部挖潜,向外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拓展更大的服务市场。银行需要从长计议,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树立强大的品牌,才能在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