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北京、上海报道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在此之前,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随着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例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符合监管要求的背景下,针对服务消费领域创新产品,适度扩大居民消费贷规模,降低消费贷利率,拉长还款周期。
促消费政策还将进一步加码
本次政策聚焦对象是“个人消费”与“服务业经营主体”供求两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国常会部署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行业贷款贴息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来提振消费、激活市场,旨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对冲外需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助力经济结构的长期转型。
曾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在个人消费需求端,针对购车、家电焕新、文旅消费等大额支出,鼓励银行合理设置贷款额度与期限,并通过财政贴息将实际利率进一步压降;在服务业经营主体供给端,对餐饮、家政、托育等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按贷款期限给予贴息。“对个人而言,可减轻消费支出压力;对服务业经营主体(如餐饮、家政、养老服务机构等)来说,能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服务供给。”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常会提到的消费贷贴息政策与下半年我国提振消费的方向一脉相承。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指出,扩大内需是下半年以及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也是近年来政策的明确导向。在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部署中,本次会议对消费的着墨多于投资,体现了政策向民生消费倾斜的导向。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并提出了下半年扩大消费的三大主要抓手。一是扩大商品消费,预计下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仍将是政策主要发力点。二是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预计未来政策将围绕家政、居住、健康、餐饮住宿、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从扩大多元化、物美价廉的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创造服务消费场景等方面进行发力。三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下半年促消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可能进一步上调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额度,在全国层面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将促消费范围扩大到包括旅游、出行等在内的服务消费和一般商品消费,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等。
金融机构需精准对接需求
连平分析,当前个人一般消费贷额度在20万—100万元不等,还款周期短则不足1年,长则不超过3年。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个人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占全部住户部门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5.4%。因此,消费贷余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新增信贷2000亿元以上,拉动居民消费支出。
针对国常会部署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曾刚认为,银行业可精准对接需求,扩大政策覆盖。具体来看,针对个人消费端,梳理购车、家电、文旅等重点消费场景,设计匹配的贴息贷款产品,明确贴息后利率、额度、期限等核心要素,简化申请流程(如线上提交材料、快速审批),降低居民获取信贷的门槛。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或有扩张计划的企业,提供定向贷款支持,并清晰告知贴息政策细则(如贴息比例、申请条件)。
交通银行零售信贷部相关人员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促消费方面,该行将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深度切入场景和重点客群。积极发掘与融入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新兴服务型消费场景,开展促消费主题营销活动,为客户在场景内提供更便捷、优惠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提升消费者消费意愿。银行可考虑从年轻客群、特别是新市民进行切入,他们往往对上述消费领域兴趣浓厚,可从源头出发,促动多个服务消费领域增长。
“同时,银行应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严格审核贷款用途,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个人消费或服务业经营。另外,银行须配合财政、监管部门做好贴息资金的核查,建立台账记录贷款发放、贴息申请等全流程信息,保障资金使用透明、高效。”曾刚说。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