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8月1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面壁智能方面获悉,适值该公司成立三周年,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发出了全员信。信中首次披露,面壁已于7月下旬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调整的重点是专门成立汽车业务线一级组织,旨在实现“压强式”突破,让其MiniCPM端侧模型应用到更多汽车上。
李大海指出,2025年,大模型开始走进“中场战事”,应用落地集中走向实战,商业化成为今年大模型的关注焦点之一。在汽车领域,面壁与吉利、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城、极氪等汽车品牌达成合作。面壁方面透露,搭载其端侧模型的首款量产车型——长安马自达新能源车EZ-60将在8月底上市。
回应大厂入局端侧模型赛道
面壁智能创立于AI大模型兴起的浪潮中,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而来。与其他初创型公司不同,面壁只能较早锚定了小参数模型、端侧模型的战略方向。2024年年初,面壁“小钢炮”MiniCPM端侧模型推出,截至目前,其系列端侧模型的累计下载量超过1300万次。
所谓端侧模型,是指部署在终端设备上运行的AI模型,一般不需要依赖云端服务器来处理推理任务。本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大模型的Scaling Law(规模定律)效应放缓,许多科技大厂向小尺寸模型赛道布局,如阿里通义千问开源了多款小尺寸模型,腾讯混元开源了面向端侧的0.5B到7B系列小模型,OpenAI在前不久也首次开源了两款模型,其中一款即为尺寸较小的GPT-oss-20B。
对于科技大厂争相布局小尺寸模型的趋势,李大海在全员信中也作出了正面回应:“压力当然存在,但并非来自友商竞争。恰恰相反,更多创业公司和巨头的涌入,印证了我们选择赛道的正确性与前景的无限可能。”
李大海指出,面壁智能的真正压力,是“要在新入局者还在追赶面壁智能的技术优势时,把商业优势更快地建立起来,转化为商业成功”。
提升汽车业务线的权重
李大海全员信中披露的重要信息之一是提升了汽车业务线在内部组织的权重地位,并使用了“实现‘压强式’突破”这样的字眼描述。当被问及“压强式突破”的具体目标及数据,面壁智能方面表示不方便对外公布。
汽车是端侧智能的主战场之一。那么,端侧模型能够给汽车带来什么变革和赋能?面壁智能负责人解释道,多模态大模型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智能座舱,基于端侧模型的意图理解能力,结合舱内外的感知能力,座舱能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智能转变,这样能够为用户带来更聪明、更个性化的人车交互体验。简单来说,端侧模型“上”车,能够让车辆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能体验完整、响应迅速,并确保隐私安全。
本报记者了解到,除了面壁智能之外,百度、科大讯飞、商汤、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都在向汽车端布局。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汽车终端是大模型的必争之地,AI大模型具有通用性,而开车的时候不能用双手操作交互界面,此时,通过AI大模型融合语音功能,能够更好地和汽车中控系统交互。当然,若未来更进一步,AI大模型亦可以尝试和自动驾驶融合,诸如AI大模型的视觉机器可以成为自动驾驶感知环境的基础方案。在盘和林看来,面壁智能成立一级汽车业务线,属于提前预先布局,未来其他AI大模型可能也会跟进。
除了在汽车端寻求落地突破,面壁在政法领域的模型服务也在不断延伸,今年的最新成本是助力北京市司法局研发的“行政复议垂直大模型”上线运行,覆盖从立案到结案的全流程,被列入北京数字服务的十大标杆成果。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