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 北京报道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良好态势,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主要指标总体平稳、稳中向好,行业发展呈现较强韧性,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在不良处置方面,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银行业韧性凸显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在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中展现出强劲韧性,资产与信贷规模稳步增长,为盈利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国有行、城商行扩张提速。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8.88%,贷款同比增速7.52%。分板块来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36%、5.00%、10.25%、5.48%,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9.09%、3.57%、8.49%、6.67%,国有行总资产增速明显大于贷款增速且保持高位,预计承接政府债发行,债券投资占比提升;城商行规模扩张同样保持高位,金融投资支撑扩表;股份行规模增速均处低位,且环比放缓;而农商行规模增长相对稳定,信贷投放环比有所改善。
在盈利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平均资本利润率为8.19%,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63%。
与此同时,各类银行资产质量普遍改善。广发证券指出,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1%、1.22%、1.76%、2.77%,环比分别变动-0.8bp、-0.3bp、-3.3bp、-9.6bp。城农商行不良率改善幅度更大,预计受益于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效显现;国有行和股份行不良率保持稳健。
展望下半年,光大证券指出,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表示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考虑到今年政府置换债发行已步入中后阶段,后续地方债务置换对信贷读数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消散。同时,前期对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四家大行的5200亿定增注资已在二季度落地,可有效补充四家大行资本金,对后续信贷投放能力形成较强支撑。此外,8月财政部联合多部委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财政贴息将直接补贴到居民和相关经营主体,有助于发挥杠杆作用,对零售信贷量价形成一定支撑。初步预估全年人民币贷款仍有望维持7%左右的增速。
不良处置持续深化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二季度不良贷款指标改善主要受益于银行继续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同时不良的新生成率总体保持平稳。在资产质量压力边际较大的贷款类别如消费类贷款、普惠小微领域等,应监管要求,各家银行继续加强增量信贷的供应,加大续贷和首贷的覆盖,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不良的上升。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中均将不良资产清收作为核心议题。比如,齐齐哈尔农商银行召开的2025年中工作会议暨不良资产清收推进会议,要求全行上下以“活存量”为核心,打赢不良资产清收“攻坚战”,包括到期贷款回收、贷款收息、抵债资产变现、应收账款清剿等,同时协同推进“优增量、严管理、转动能”。
对于下半年不良处置方向,业内观点较为明确。徐雯超指出,预计银行下半年不良处置的重点仍在个人业务方面,包括消费贷、信用卡、经营贷预计将继续延续上半年的处置力度。同时仍需继续留意房地产相关类贷款,以及受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出口相关类行业。
兴业研究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良结构的分化趋势:自2022年以来,在A股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持续改善的同时,对公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却开始分化,具体表现为对公贷款不良率一路走低,而零售贷款不良率不断提升。
对于零售贷款不良率的未来走势,兴业研究方面表示,未来,若房地产资产价格能够如期“企稳回升”,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预期亦能够同期企稳,那么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或将得到显著的缓解。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