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厂商闯关港股:英发睿能盈利能否持续?
2025-08-30 03:08      作者: 张英英 吴可仲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近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睿能”)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

尽管英发睿能成立时间不足十年,但已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三大专业电池片制造商。作为首家落户四川宜宾的光伏电池片企业,英发睿能自2022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和资本助力下快速发展,并于2024年建立了首个海外制造基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受行业整体供需失衡影响,光伏企业普遍陷入亏损,英发睿能也未能避免。但引人关注的是,在2025年上半年行业多数企业仍未扭亏的背景下,英发睿能在前四个月实现了“逆势”盈利。

不过,目前光伏行业供需基本面尚未扭转,加之美国对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发起“双反”调查,以及“大而美”法案生效等因素的影响,英发睿能未来能否持续盈利,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关于赴港上市相关问题,英发睿能方面并未向记者回应,仅表示:“目前我司正处于IPO静默期,现阶段暂不便接受任何针对性采访或业务解读。”

“逆势”盈利

英发睿能成立于2016年,主要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张发玉控制的南京英发及其子张杰和一名独立第三方共同创立。

从股权结构来看,南京英发持有英发睿能约45.63%的股份,而南京英发由张发玉(36%)、罗宝英(24%)、张敏(20%)和张杰(20%)共同持有。张发玉与罗宝英为夫妻关系,张杰及张敏为其子女。目前,张发玉担任英发睿能董事长、张敏任总经理,张杰任副总经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4年的出货量计算,英发睿能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英发睿能已在四川宜宾、安徽天长、四川绵阳和印度尼西亚布局了四个生产基地,其中天长基地于2025年起停止生产。截至2025年4月30日,英发睿能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32.7GW。

招股书披露,英发睿能还计划在中国和海外扩产,包括建设印度尼西亚基地二期产能。其预计到2026年6月再新建五条生产线,新增年产能3GW。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二期和四川绵阳基地于2025年7月投入试生产,产品涵盖N型TOPCon电池片和P型PERC电池片。在PERC技术日渐式微的背景下,英发睿能却仍继续投资该领域。对于PERC电池片的实际市场需求情况,记者未获实质回应。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海外市场对PERC电池片仍存在一定需求,国内也有少量需求。按照《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4—2025年)》,新投产的量产产线基本以N型电池片产线为主。随着N型电池片产能快速释放,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已降至20.5%,而N型TOPCon电池片市场占比则达到71.1%。

面对TOPCon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英发睿能开始布局新一代BC电池技术。2024年11月,其子公司英发德耀与宜宾高新区、隆基绿能签署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首期6GW产能于2025年建成。

有机构指出,英发睿能已成为全球首家实现N型BC电池片商业化的专业化光伏电池制造商,且于今年二季度开始推进出货。

英发睿能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地方政府和资本的支持。自2022年6月以来,其先后获得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宜宾高投、宜宾睿能投资、宜宾高投产业、宜宾绿能、国家绿色基金等。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43亿元、104.94亿元、43.59亿元和24.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亿元、4.1亿元、-8.64亿元和3.55亿元;毛利率则为11.9%、8.8%、-7.4%和23.8%。

关于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盈利的原因,英发睿能方面并未明确回应记者。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可能与资产减值计提的时间安排有关。不过,记者注意到,该期间公司TOPCon出货量增长,印度尼西亚基地已投产释放产能。

招股书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实现TOPCon电池片出货9.4GW,较2024年同期的3.3GW显著提升。同期,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为5.9亿元,占相应期间收入的24.5%,该占比与2024年全年的10%相比明显提高。印度尼西亚基地(一期)于2024年第四季度投产,其海外销量增加且平均售价高于国内市场。

不确定性风险

尽管在今年前四个月实现了盈利,但英发睿能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出现供给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行业普遍亏损。虽然2024年10月以来行业开展“反内卷”行动,但供需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多数企业仍未摆脱亏损困境。

记者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统计发现,受2025年“5·31抢装潮”短期刺激,国内TOPCon电池片价格一度回升至每瓦0.3元以上。然而,到6月中旬,电池片价格又跌破每瓦0.25元,企业生存压力剧增。7月以来,一系列“反内卷”措施陆续出台,电池片价格有所抬升,但至今普遍未超过每瓦0.3元。

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指出,终端需求不足的隐忧依然存在,且企业仍在观望后续“反内卷”政策走向。而电池片受其上游硅片和下游组件夹击,议价能力较为薄弱,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价格波动。

英发睿能方面在招股书中提示:“公司面临光伏电池片行业产品可能出现供应过剩、需求减弱及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

此外,海外贸易政策也对英发睿能盈利构成挑战。

今年4月以来,美国在贸易和财税政策方面频频加码,为布局当地市场的光伏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4月,美国政府宣布对来自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征收所谓“对等关税”;7月初,美国“大而美”法案生效,通过改变补贴及其他规定直接影响美国光伏终端需求、在美国建厂投资及供应链合规布局;8月上旬,美国商务部又对进口自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入模块)发起“双反”调查。

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的首个海外制造基地可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几乎所有销往美国的光伏电池片产品均产自印度尼西亚。

InfoLink Consulting分析认为,“大而美”法案的供应链合规要求,以及对印度尼西亚、老挝发起的“双反”调查,将成为影响美国电池片需求与东南亚价格的不确定因素。

英发睿能方面坦言,无法保证贸易环境不会恶化,或不会出现对全球贸易体系特别是业务运营(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的业务运营)产生负面影响的新情况。

英发睿能方面表示,自2025年5月起,其已主动增加库存,并预先将部分印度尼西亚产电池片销往美国。“此策略性举措旨在缓解潜在关税调整带来的风险,并确保供应链连续性。”

在光伏主产业链环节,电池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护城河”所在。此外,是否掌握TOPCon和BC等关键技术的相关专利,也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

相比之下,光伏头部企业通常研发实力更强,会通过自主研发或购买等方式提前布局专利,形成先发优势。过去一年间,行业竞争进一步升级。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一体化组件龙头企业针对TOPCon技术专利向同行发起多起侵权诉讼。

目前,英发睿能相关专利布局情况尚不可知,且未见TOPCon技术专利纠纷的公开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专业化电池企业可能与头部一体化组件企业之间存在定向授权生产与销售的合作关系,但英发睿能与下游组件客户的具体合作方式尚不明确。

对于是否存在专利纠纷风险,英发睿能方面未向记者作出回应。

记者注意到,就新一代BC电池技术,英发睿能已经与客户签订一份专利许可协议,涵盖了涉及HPBC电池片产品研发及生产相关的12项专利。根据合约,2026年,客户需采购不少于英发睿能6GW BC生产线70%的产能,其余30%产能须经客户同意才能出售给其他客户。

英发睿能方面在招股书中提示了相关风险:“我们可能会遭第三方提起知识产权侵权或盗用索赔,如果这类索赔的判决结果对我们不利,可能需支付巨额损害赔偿金并被勒令禁止在若干市场销售产品。”